>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張國寶談親曆我國工業裏程碑:引進技術助力騰飛
張國寶談親曆我國工業裏程碑:引進技術助力騰飛 2016-11-25 18:07:34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ye) 建設用短短60餘(yu) 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長達數百年的曆程。總體(ti) 而言,中國工業(ye) 經曆了三個(ge) 重要的發展階段。

 \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156個(ge) 工程”,是中國現代工業(ye) 建設的起點。
          新中國工業(ye) 的三大裏程碑:
          【親(qin) 曆】蘇聯援建、三線建設及大規模技術引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ye) 建設用短短60餘(yu) 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長達數百年的曆程。總體(ti) 而言,中國工業(ye) 經曆了三個(ge) 重要的發展階段:從(cong) 一窮二白起步,通過蘇聯援建的156個(ge) 項目,中國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ye) 基礎,此為(wei) 第一階段;而始於(yu) 1964年的三線建設則進一步優(you) 化了我國的工業(ye) 布局及提高了整體(ti) 工業(ye) 水平,此為(wei)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後是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縮小了與(yu) 國際工業(ye) 水平的差距,我國開始躋身於(yu) 世界製造大國的行列。我有幸見證了中國工業(ye) 的變革大時代,並親(qin) 身參與(yu) 了後兩(liang) 個(ge)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56個(ge) 援建項目奠定我國工業(ye) 基礎
          第一個(ge) 階段是始於(yu) 1953年的第一個(ge) 五年計劃,以蘇聯援建156個(ge) 項目建設為(wei) 主要內(nei) 容,包括106個(ge) 民用工業(ye) 企業(ye) 和44個(ge) 軍(jun) 工項目。這156個(ge) 項目主要分布在17個(ge) 省區,大部分在東(dong) 北和中西部,實際建成150個(ge) 項目,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工業(ye) 門類,為(wei) 一窮二白的中國奠定了門類齊全的工業(ye) 基礎。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第一重型機器廠、西電公司、蘭(lan) 州煉油化工廠、武鋼、包鋼等一大批工業(ye) 企業(ye) ,還包括包頭一機、二機(生產(chan) 坦克),哈飛、沈飛(生產(chan) 殲擊機、直升機)等大批工業(ye) 企業(ye) 都是在這批援建項目中創建的。這些企業(ye) 後來都成為(wei) 本行業(ye) 的排頭兵和工業(ye) “母雞”,為(wei) 後來其他工業(ye) 企業(ye) 輸送了大批技術骨幹,也為(wei) 中國國防工業(ye) 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新增工業(ye) 生產(chan) 能力在曆史上是空前的。以鋼產(chan) 量為(wei) 例,1952年僅(jin) 135萬(wan) 噸,5年後達到535萬(wan) 噸。這一時期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是真誠和無私的,可以說156個(ge) 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ye) 基礎,中國開始從(cong) 一窮二白的農(nong) 業(ye) 國邁向工業(ye) 國。現在這些企業(ye) 大部分還在運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換代,大多數仍是本行業(ye) 的骨幹企業(ye) 。
          在三線建設中,航空工業(ye) 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二階段:
          三線建設優(you) 化我國生產(chan) 力布局

          對新中國工業(ye) 發展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第二階段是始於(yu) 1964年的三線建設戰略。三線建設無論從(cong) 規模、實際成效,還是對後來發展的影響都大於(yu) 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中蘇開始交惡,台海形勢依然緊張,越戰爆發,毛主席出於(yu) 準備打仗的戰備考慮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戰略決(jue) 策。此舉(ju) 的目的是改變我國生產(chan) 力布局,戰略大調整的方向是由東(dong) 向西轉移,建設的重點轉移至西南、西北,以重工業(ye) 和國防工業(ye) 為(wei) 主。
          所謂“三線”指隴海線以南、京廣線以西、韶關(guan) 以北的腹地,多為(wei) 山區。從(cong) 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ge) 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yu) 三線地區的13個(ge) 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yi) 元巨資,超過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400萬(wan) 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jun) 官兵和成千萬(wan) 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wei) 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穀、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ge) 大中型工礦企業(ye) 、科研單位和大專(zhuan) 院校。
          當時,全國有380多個(ge) 項目、14.5萬(wan) 人、3.8萬(wan) 台設備從(cong) 沿海地區遷往三線地區。許多單位都一分為(wei) 二,一半人馬來到“三線”建設新廠。那時候,在三線地區建設起一批能源交通基礎設施。例如,甘肅的劉家峽水電站,焦枝、成昆、陽安(陽平關(guan) 至安康)、襄渝鐵路等。在製造業(ye) 領域,鞍鋼包建了攀枝花鋼鐵廠,以及位於(yu) 德陽、自貢的東(dong) 方發電設備製造公司;一汽包建了位於(yu) 十堰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東(dong) 風);一大批核工業(ye) 、航空、航天、兵器甚至船舶製造企業(ye) 也遷往三線地區,成為(wei) 我國國防工業(ye) 的骨幹。現在的綿陽科技城、漢中的大飛機製造基地都是在這一時期建設。
          1967年我大學畢業(ye) ,結束兩(liang) 年的部隊農(nong) 場鍛煉後,即參加了三線建設。“文革”期間畢業(ye) 的老五屆理工科大學生大部分也來到了三線。
          但由於(yu) 當時過分強調“靠山、隱蔽、進洞”,不少工廠缺少必要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以後不得不調整搬遷到離城市較近的地方。例如成都的龍泉驛地區就是後來三線工廠搬遷的集中地。後來我在國家計委工作,分管三線調遷時經手了很多軍(jun) 工企業(ye) 遷至龍泉驛重新落戶。我曾參與(yu) 建設過的廠也在西安開發區建了基地。1983年12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90年代改為(wei) 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1998年後又改名為(wei) 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在成都設立。
          1991年我在國家計委投資司工作,後來任副秘書(shu) 長,正巧分管三線調遷工作。
          但在此之前的幾年,調遷工作早已開始。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hui) 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ge) 單位,遷並48個(ge) ,全部轉產(chan) 15個(ge) 。其後一些三線企業(ye) 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鹹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ye) 和軍(jun) 工科技企業(ye) 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lan) 州等大城市。
          雖然後來作了一些調整,但三線建設對於(yu) 我國的生產(chan) 力布局,中西部發展影響深遠。一些三線企業(ye) 成為(wei) 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並走向國際。現在回顧起來,當時花那麽(me) 點錢完全值得。這是我國工業(ye) 發展的第二個(ge) 裏程碑,優(you) 化了我國的工業(ye) 布局。許多參加三線建設的同誌“獻了青春獻子孫”,為(wei) 國家的工業(ye) 布局調整作出了貢獻。
          第三階段:
          大規模引進技術助力我國工業(ye) 化騰飛

          新中國工業(ye) 發展的第三個(ge) 裏程碑階段是從(cong)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後開始,這個(ge) 階段我國大規模引進技術。事實上,華國鋒任總書(shu) 記後就意識到要搞經濟建設。但直至1978年,國家明確改革開放政策,從(cong) 發達國家大規模引進技術,幾乎涵蓋了所有工業(ye) 門類。
          1978年,我國與(yu) 外商簽訂50多個(ge) 引進技術設備的項目,協議金額78億(yi) 美元,加上1979年的協議金額共為(wei) 79.9億(yi) 美元。這比1950年至1977年間我國引進技術設備累計完成金額65億(yi) 美元還多14.9億(yi) 美元。協議的總金額中,冶金、化工項目占62%,其中上海寶鋼等22個(ge) 重點項目的協議金額為(wei) 58億(yi) 美元,占總額的74%。
          到1980年,全國工業(ye) 總產(chan) 值4703億(yi) 元,比1949年增長46.3倍,工業(ye) 總產(chan) 值在社會(hui) 總產(chan) 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5.2%上升到1980年的57.4%,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1980年的45.8%,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成倍、成十倍、成百倍、成千倍,甚至成萬(wan) 倍地增長。從(cong) 1949年到1980年,主要工業(ye) 品產(chan) 量在世界的排位不斷上升,鋼由第26位上升到第5位,煤從(cong) 第9位上升到第3位,發電量則由第25位上升到第6位;而從(cong) 零起步的化纖和電視機這兩(liang) 個(ge) 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量,到1980年在世界的排名已經位列第5。
          技術引進填補了我國大批技術與(yu) 生產(chan) 領域的空白。通過引進,我國在短期內(nei) ,使一批重型機械、礦山機械、化工機械、發電設備,機床、汽車、拖拉機、飛機、坦克、船舶以及軸承、風動工具、電器、 電纜等技術麵貌發生了變化,使國家工業(ye) 化跨入起飛的發展階段。
          而製造業(ye) 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的改善。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第一產(chan) 業(ye) 比重高達45.52%,處於(yu) 主體(ti) 地位。第二和第三產(chan) 業(ye) 的比重分別為(wei) 34.38%和20.20%,處於(yu) 從(cong) 屬地位。1980年,第二產(chan) 業(ye) 比重已高達61.8%,我國工業(ye) 化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通過技術引進還建立了新興(xing) 的工業(ye) 部門。建國時,我國的現代化工業(ye) 部門極少,經過引進,我國建立起了石油化工、無線電、化纖、電子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等新興(xing) 工業(ye) 部門。
          從(cong) 1981年起,我在國家計委機械電子局工作,恰好分管技術引進。當時國家外匯很少,技術引進要申請外匯指標。由於(yu) 西方國家對我們(men) 長期封鎖,我們(men) 的技術標準全源於(yu) 蘇聯。改革開放後,我們(men) 發現自己與(yu) 西方發達國家間的差距非 常之大。當時即使是西方國家給我們(men) 一些二流技術,對我們(men) 來說也非常新鮮。那個(ge) 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看到我們(men) 差距之大,戒心很小,引進技術障礙很少。以機械工業(ye) 為(wei) 例,當時我們(men) 從(cong) 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引進了30萬(wan) 千瓦和60萬(wan) 千瓦的汽輪機組,從(cong) ABB、西門子、阿爾斯通引進了500千伏輸變電技術,使電力工業(ye) 上了一個(ge) 台階。從(cong) 密封件、高強度螺栓、軸承等基礎件,到鑄鍛熱處理工藝技術、露天礦成套設備等等都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有些甚至青出於(yu) 藍。今日中國工業(ye) 的技術水平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縮小,已開始躋身於(yu) 世界製造業(ye) 大國。
          注:本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發布於(yu) 2014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