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班禪曾為西藏水電建設建言獻策 2016-11-25 17:36:36
摘要:但有一位“老專(zhuan) 家”直接給國務院領導寫(xie) 信,反對青藏聯網,主張在西藏建設一批燃油機組。領導照例批示我們(men) 論證。

親(qin) 曆
重大決(jue) 策的參與(yu) 者
重大事件的見證者
這是一個(ge) 艱難的時代,這是一個(ge) 幸運的時代,因為(wei) 我們(men) 正在創造曆史。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波瀾壯闊、日新月異。每一個(ge) 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個(ge) 重大經濟事件的發生,都對我們(men) 所處的時代和未來產(chan) 生重大影響。本刊特推出“親(qin) 曆”欄目,邀請一些重大決(jue) 策的參與(yu) 者、重大事件的見證者,通過他們(men) 的講述,讓我們(men) 重返當年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時刻和第一現場,深刻感受這個(ge) 大變革時代的每一次呼吸。
在老虎嘴水電站張國寶向馬凱等講解西藏電力發展
【親(qin) 曆】親(qin) 曆西藏電力建設與(yu) 青藏聯網工程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山險阻,自然環境惡劣,加上長期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統治,當地球上多數地區已享受到物質文明的時候,西藏還處於(yu) 蠻荒的黑暗之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全區沒有電力,照明隻能靠鬆明子和酥油燈。
追溯起來,西藏的電力工業(ye) 始於(yu) 1928年。當時,留學英國歸來的藏族青年強俄巴·仁增多吉向西藏噶廈政府提出在拉薩北郊奪底溝建設一座水電廠,所用的水電設備由英國基爾斯機器廠製造,容量隻有92千瓦,奪底水電廠運行18年後,由於(yu) 設備老化,於(yu) 1946年停止運行,西藏又回到沒有電的黑暗中。
班禪曾為(wei) 西藏水電建設建言獻策
1955年3月9日,國務院第六次全體(ti) 會(hui) 議決(jue) 定,由中央撥款並派遣工程技術人員進藏修複拉薩奪底水電站,並新建一座日喀則小型火力發電廠,援藏技術人員從(cong) 原水利電力部和重慶電力局抽調。1956年7月,日喀則80千瓦燃油火電廠建成;同年10月,恢複重建的奪底水電站建成,揭開了西藏電力工業(ye) 的新篇章。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時,全區裝機容量達到8240千瓦,但西藏地廣人稀,除拉薩、日喀則等少數地方外,多數地方和農(nong) 牧民還是與(yu) 電無緣。
20世紀80年代,西藏電力有了較快發展,利用藏北草原的羊八井地熱,建成了2.4萬(wan) 千瓦國內(nei) 最大的地熱發電廠,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wei) 西藏的主力電源。
那時我已在國家計委工作,當時醞釀建設羊卓雍湖水電站。羊卓雍湖是一個(ge) 美麗(li) 的高原淡水湖泊,海拔4400米左右,水域麵積620平方公裏,前後長20多公裏,蓄水量154億(yi) 立方米。羊卓雍湖水頭落差離不遠處的雅魯藏布江有816米高,可以修建國內(nei) 水頭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
對於(yu) 修建羊卓雍湖水電站,當時已從(cong) “文革”浩劫中恢複工作的班禪額爾德尼大師和阿沛·阿旺晉美提出不同意見。我曾聽原水電部副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姚振炎同誌講,水電部、國家計委曾專(zhuan) 門派人去向班禪大師說明情況。原本以為(wei) 班禪大師是從(cong) 羊卓雍湖是宗教神湖的角度反對修建,沒想到他說他主要擔心的是修建電站可能會(hui) 引發高原生態變化,因為(wei) 羊卓雍湖是個(ge) 湖麵麵積較大的高原淡水湖,對調節西藏氣候影響很大,如修建水電站,大量水下瀉發電可能會(hui) 使湖麵下降、縮小,進而影響高原生態。
班禪大師的意見很有道理,於(yu) 是方案被作了修改,改為(wei) 抽水蓄能電站。在用電高峰時往下放水,低穀時再把水抽回湖中,這樣可不造成湖水減少;另外明確羊卓雍湖水位海拔高度低於(yu) 4437米時停止發電。這一修改意見得到了班禪大師的理解,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廠才得以修建。後來幾年羊卓雍湖來水狀況很好,可能是因為(wei) 氣候變暖,雪線上升,湖麵不僅(jin) 沒有下降而且還有所上升。
但從(cong) 單純發電的水電廠改為(wei) 抽水蓄能電廠,實際情況並不理想,因為(wei) 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廠裝機4×2.25萬(wan) 千瓦,當時所在的拉薩電網總裝機隻有十幾萬(wan) 千瓦,用於(yu) 抽水的電力根本不夠,所以建好後一直按單一泄水發電站使用,這才有了後來要建直孔水電站的動議。
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站
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
我分管電力工作後經曆西藏電力建設高潮
由於(yu) 西藏地域廣闊、裝機少,到20世紀90年代我直接分管電力工業(ye) 時,拉薩、山南、日喀則、林芝、昌都5個(ge) 地區都是獨立的供電區,位於(yu) 阿裏地區的獅泉河除少量柴油機發電外幾乎還沒有電力供應。
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後,為(wei) 保障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批準建設滿拉和沃卡一級水電站。由於(yu) 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工程條件艱苦,由武警水電支隊施工。這兩(liang) 個(ge) 水電站裝機容量都不大,但造價(jia) 極高,在建設過程中一再超出概算。2000年,這兩(liang) 個(ge) 水電站相繼建成,但代價(jia) 太高,再加上西藏的電站全要靠中央財政全額撥款建設,後來我在審批西藏電站項目時,對概算摳得很緊,要求一個(ge) 一個(ge) 地建設,否則財力實在無法承受。
在稍後審批位於(yu) 昌都地區的金河電站時,首次同意由西藏電力公司作為(wei) 項目法人進行建設管理。金河電站的一個(ge) 山洞在“文革”期間就打好了,後來工程停止,之後在昌都地區發現了玉龍銅礦,如果要開采就要有電力。我去西藏時,自治區領導多次找我要求批準建設金河電站。時任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的楊曉渡是從(cong) 上海大學畢業(ye) 後主動要求去西藏工作的,他曾在昌都工作,充滿激情。他表示如果批準金河電站,願回到昌都去抓這個(ge) 項目,他的這種工作熱情感動了我。
金河電站裝機6萬(wan) 千瓦,在西藏算是個(ge) 不小的項目,由國家全額撥款5.21億(yi) 元建設。2001年9月我批準了金河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2004年8月4台1.5萬(wan) 千瓦機組全部並網發電。這個(ge) 電站工期沒有拖,概算控製尚可,是“十五”期間開工並建成的一個(ge) 主要電站。
我分管西藏電力工作後開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將拉薩、山南(澤當)、日喀則3個(ge) 獨立區域電網連接成藏中電網。
這3個(ge) 地區是西藏政治、經濟中心,人口相對集中,拉薩和日喀則分別是達賴、班禪的駐錫地,稱為(wei) 前藏後藏的中心,山南被認為(wei) 是藏民族的發祥地。這3個(ge) 地區比較集中,較易聯網,現在已連接成藏中電網。2005年,藏中電網裝機23.728萬(wan) 千瓦,西藏電力主要集中於(yu) 該地區。後來我們(men) 又把藏中電網與(yu) 林芝地區聯起來,形成了一個(ge) 電網,使用了一部分農(nong) 網改造資金。但昌都和阿裏離西藏的中心拉薩太遠,目前仍是獨立運行的電網。現在西藏分為(wei) 藏中、昌都、阿裏3個(ge) 區域電網。
在藏中電網中,羊卓雍湖水電站是供電主力。上文提到,羊卓雍湖水電站是以抽水蓄能電廠名義(yi) 建的,但建成後實際沒有足夠的電源可供抽水,仍是一個(ge) 隻發電的水電廠,好在這些年水位很好,沒有下降。“十五”期間又建了一台2.25萬(wan) 千瓦機組,因此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廠裝機容量總計為(wei) 11.25萬(wan) 千瓦(5×2.25萬(wan) 千瓦機組),幾乎占藏中電網的一半。西藏自治區政府當時強烈要求批準建設直孔10萬(wan) 千瓦水電站,這樣尚有可能必要時抽水蓄能,工程總投資13.37億(yi) 元,主要靠財政撥款。
鑒於(yu) 滿拉、沃卡的教訓,我采取謹慎態度,遲遲未批。直到2002年11月,考慮到青藏鐵路建成後西藏電力增長的需求才批準了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嚐試改變由中央財政全額撥款的做法,由中央撥款80%,出資10.7億(yi) 元,西藏電力公司貸款2.67億(yi) 元,占20%,這在西藏是第一次用銀行貸款進行電力建設。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通車後,西藏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加速,電力增長在14%以上,西藏開始嚴(yan) 重缺電,幸虧(kui) 直孔水電站4台機組相繼投入發電。2007年7月5日我再次進藏參加青藏鐵路驗收工作,7月7日傳(chuan) 來消息,直孔水電站已滿負荷發電,由此看來當初批準建設還算及時,否則缺電情況將不堪設想。
而阿裏獅泉河水電站的審批曾讓我尷尬。阿裏地區離拉薩較遠,位於(yu) 西藏通往新疆的路上,人口不多,戰略地位重要。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曾在阿裏工作過的近百名同誌聯名寫(xie) 信要求國家批準建設獅泉河水電站。但獅泉河水電廠裝機60萬(wan) 千瓦,需投資4.26億(yi) 元,是內(nei) 地建同類電廠的8倍,我一直未批準。
為(wei) 解決(jue) 阿裏用電需要,我特批了阿裏建太陽能光伏電站,並將拉薩拆下的柴油機組調往阿裏。但由於(yu) 阿裏海拔高、空氣稀薄,柴油發電耗油量大,發電成本非常昂貴,全靠財政補貼。阿裏地區再次要求批準建設獅泉河水電站,提出雖然水電站容量不大、造價(jia) 高,但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不消耗燃料。2003年11月,我批準了這個(ge) 電站。該水電站2004年7月開工,2006年9月1日開始發電,年底全部建成,用高額投資解決(jue) 了困擾阿裏地區的供電問題。
2001年6月29日,舉(ju) 世矚目的青藏鐵路開工建設。我作為(wei) 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成員,負責協調青藏鐵路建設和運營的供電問題。2001年6月3日,我從(cong) 格爾木驅車沿青藏全線跑了一趟,當時青海電網的電隻到格爾木,西藏方麵的電隻到那曲,從(cong) 格爾木到那曲近1000公裏路段沒有電。研究決(jue) 定請青海電力公司從(cong) 格爾木向昆侖(lun) 山方向直到沱沱河長江源頭架線。由於(yu) 電壓不高、線損大,且西藏電力本來就不多,2002年9月批準西藏方麵從(cong) 那曲向安多建設110千伏線路539公裏,變電站4座,配套35千伏線路40公裏,撥款3.72億(yi) 元。青藏鐵路供電工程從(cong) 2003年4月開工到2005年底全部完成,有力地支援了青藏鐵路建設。
西藏藏中電網西郊110 千瓦變電站
在架設中的青藏聯網工程
青藏聯網工程解決(jue) 西藏缺電難題
西藏地區農(nong) 牧民居住分散,到2001年底有無電鄉(xiang) 460個(ge) ,無電村5254個(ge) ,無電人口180萬(wan) 。
從(cong) 2002年起,為(wei) 解決(jue) 無電鄉(xiang) 農(nong) 牧民用電,開展了“送電到鄉(xiang) 工程”,主要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也叫“光明工程”。到2005年實際向西藏投入了13.68億(yi) 元,建設光伏電站322座,解決(jue) 了318個(ge) 無電鄉(xiang) 用電問題,還建設了24座小水電站,在建73座,解決(jue) 了100個(ge) 無電鄉(xiang) 用電問題。光明工程也為(wei) 我國光伏電池發展提供了市場。
2007年7月,我陪同馬凱同誌翻越5040米高的米拉山,沿途看到農(nong) 村電網改造後新立起的電線杆和整齊的絕緣瓷瓶,我問一戶藏民電價(jia) ,他說每度電0.42元。到了拉薩墨竹工卡縣一所小學,有一座原國家計委基礎產(chan) 業(ye) 司援建的6千瓦光伏電站,解決(jue) 了學校照明、放錄像、看電視的用電需求。晚上,我們(men) 漫步在布達拉宮廣場,在八廓街散步,雄偉(wei) 的布達拉宮彩燈映照,難以相信這是在高原的西藏。看到林芝城中廣場上居民們(men) 跳起鍋莊舞,比在北京街頭扭秧歌的人群還要熱鬧。
但是西藏的發電成本每度電要幾元錢,而農(nong) 牧民用電每度隻要0.4元多,每年要靠國家財政來給補貼。所以當時西藏自治區計委分管電力的副主任李本珍曾向我提出,用國家補助的資金在安徽、河南建電廠,收益作為(wei) 對西藏電價(jia) 的補貼。但這個(ge) 設想也不可行,沒有執行。西藏每年要靠國家財政補貼電價(jia) 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考慮,這也是我後來建議下決(jue) 心建設青藏聯網工程的原因之一。
青藏鐵路通車後,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用電量增長很快,缺電情況日益嚴(yan) 重。另外,西藏電力結構以水電為(wei) 主,豐(feng) 水期和枯水期發電量差距較大,而冬季枯水期又是用電旺季,缺電尤為(wei) 嚴(yan) 重,我曾親(qin) 眼見到人們(men) 在冬季用牛糞取暖。西藏用電在14%的增長速度下,除昌都地區外,還是缺電,且西藏電網屬於(yu) 獨立的電網,其他地方難以支援。
對於(yu) 西藏電網容量小,且電力結構以水電為(wei) 主,季節性缺電問題突出的情況,解決(jue) 的辦法是建設一批燃油機組,在冬季缺電時發電。但正如前述,一是西藏海拔高空氣稀薄,火力發電輸出功率受到影響,效率降低;二是在西藏燃油發電成本每度近5元,需要更多的財政補貼,長此以往代價(jia) 很高。另一個(ge) 辦法就是下決(jue) 心將青海電網與(yu) 西藏聯起來,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問題,將來西藏水電多了可以在豐(feng) 水期向青海西北電網送電。
經與(yu) 國家電網商量,他們(men) 從(cong) 支援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大局出發,願意拿錢建設青藏聯網工程。這看起來是件好事,資金也落實了,但有一位“老專(zhuan) 家”直接給國務院領導寫(xie) 信,反對青藏聯網,主張在西藏建設一批燃油機組。領導照例批示我們(men) 論證。我看了反映的問題,都是我們(men) 反複考慮過的。但既然有不同認識,還是要再論證。
最終經過5年多的爭(zheng) 論與(yu) 論證,青藏聯網工程終於(yu) 在2010年7月29日同時在格裏木和拉薩開工,並於(yu) 2011年12月9日建成,從(cong) 此包括新疆、西藏在內(nei) ,全國各大區的電網實現了互聯。
10多年來我有幸分管電力工作,規劃批準了西藏大大小小的電力工程,足跡踏遍西藏主要電廠,看到點亮的高原之光,我無比感慨和自豪。2007年7月5日到8日,已年逾花甲的我再次隨曾培炎、馬凱同誌進藏驗收青藏鐵路,看到西藏的變化,感慨之餘(yu) 寫(xie) 下一首小詩:
老夫再發少年狂,年逾花甲重進藏。
有幸策劃築天路,又謀點亮高原光。
滿拉沃卡羊卓雍,直孔雪卡獅泉站。
農(nong) 網通達無電鄉(xiang) ,太陽能照牧民房。
南珈巴瓦雪峰寒,魯朗原始林海廣。
青山踏遍留丹心,人生奉獻是輝煌。
寫(xie) 罷擱筆,想起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注:本文來源於(yu)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於(yu) 201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