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襄陽發改委消息,吉利進軍(jun) 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的重頭戲正在襄陽市穀城縣加速推進。
據襄陽發改委消息,吉利進軍(jun) 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的重頭戲正在襄陽市穀城縣加速推進。吉利矽穀副總經理王明哲日前介紹:“目前一期2000噸多晶矽中試線項目已順利投產(chan) ,二期10000噸多晶矽項目於(yu) 2022年12月18日投入試生產(chan) ,目前已進入生產(chan) 爬坡階段,整個(ge) 項目預計在2023年3月底全部投產(chan) 達效。滿產(chan) 後,將具備每年10000噸多晶矽生產(chan) 製造的能力。” 這還不是全部。吉利矽穀物理法高純矽項目共分3期建設,一期為(wei) 2000噸、二期1萬(wan) 噸、三期4萬(wan) 噸。吉利矽穀(穀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21年12月,定位為(wei) 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6N太陽能級多晶矽的研究開發與(yu) 生產(chan) 銷售。吉利穀城矽穀項目規劃“推進矽礦、工業(ye) 矽、多晶矽、單晶拉晶、切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布局”,總投資228億(yi) 元。其中,年產(chan) 5萬(wan) 噸多晶矽項目投資額為(wei) 50億(yi) 元。 當地稱,穀城縣探明矽礦儲(chu) 量6228萬(wan) 噸,潛在儲(chu) 量約2億(yi) 噸,平均品位97%以上,儲(chu) 量和品位均居湖北省第一位——資源稟賦是吉利矽穀落地於(yu) 此的主要原因。能源轉型大勢下,光伏成為(wei) 全球新增發電裝機增長主力,行業(ye) 火爆掀起“追光”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jin) 2022年就有近70家公司跨界光伏,涉及的環節不盡相同,但一出手便大手筆投資全產(chan) 業(ye) 鏈的企業(ye) 仍在少數。 去年5月,吉利矽穀多晶矽項目在穀城縣正式投產(chan) ,標誌著其多晶矽步入批量化生產(chan) 階段。吉利科技集團CEO徐誌豪彼時表示,全球新能源光伏產(chan) 業(ye) 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而多晶矽作為(wei) 光伏重要材料,市場潛力巨大,綠色矽能源產(chan) 業(ye) 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穀城矽穀僅(jin) 是吉利在光伏產(chan) 業(ye) 鏈的“試水”。據公司官網,吉利科技集團正積極構建光伏上下遊布局,規劃2025年多晶矽年產(chan) 能達到20萬(wan) 噸,2030年達到50萬(wan) 噸,成為(wei)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之一。 多晶矽確實市場潛力巨大,但多晶矽賽道也異常擁擠,產(chan) 能過剩風險已若隱若現。 2021年、2022年“擁矽躺賺”的時代將隨2023年矽料產(chan) 能大幅增長而告終。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保守預計,今年國內(nei) 多晶矽產(chan) 量將超過146萬(wan) 噸,加上進口矽料,總量將達到156萬(wan) 噸,可以滿足600GW的光伏用料。根據各多晶矽在產(chan) 和新建企業(ye) 規劃產(chan) 能統計,預計到2025年底,中國多晶矽產(chan) 能將超過500萬(wan) 噸/年,若包括海外供應,共計可以滿足全球1500GW左右的裝機量需求。從(cong) 需求角度看,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分別將達到550GW和1000GW,折算成多晶矽需求量將分別達到190萬(wan) 噸和294萬(wan) 噸。 近兩(liang) 年,由於(yu) 階段性短缺和毛利率高,多晶矽的投資之多、產(chan) 能擴張之密集刷新曆史,其中不乏新入局者。行業(ye) 新進入者受材料技術和工藝水平限製,產(chan) 能的爬坡與(yu) 擴產(chan) 周期相比成熟企業(ye) 更長。尤其在矽料逐漸步入過剩跌價(jia) 周期後,新進企業(ye) 麵對的市場壓力陡增。甚至有業(ye) 內(nei) 人士直言,部分矽料企業(ye) 將不得不麵對剛投產(chan) 就虧(kui) 損的狀態,新一輪行業(ye) 大洗牌不可避免。 此外,吉利科技采用的多晶矽製備工藝為(wei) 矽物理提純法(又稱冶金法),有別於(yu) 業(ye) 內(nei) 主流的改良西門子法(化學法)。相較於(yu) 提純工業(ye) 矽純度更高的化學法,物理法的優(you) 勢在於(yu) 流程短、環境友好及成本低。十多年前,物理法多晶矽也曾在業(ye) 內(nei) 嶄露頭角,但又屢屢偃旗息鼓。尤其是2008年後,不少公司退出了該技術路線的角逐,主因是物理法固然有諸多好處,但技術難度高於(yu) 預期。 時過境遷,化學法多晶矽的單位生產(chan) 成本隨著技術革新持續下降,使得物理法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微妙。(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