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大勢所趨 “新能源+儲能”如何破局? 2021-04-07 23:08:04
摘要:全球儲(chu) 能市場處於(yu) 初期階段,儲(chu) 能應用領域波動較明顯;
全球儲(chu) 能市場處於(yu) 初期階段,儲(chu) 能應用領域波動較明顯;
行業(ye) 對標準的迫切需求,將隨著在編標準的陸續發布,逐步得到緩解;
配套儲(chu) 能建設的盈虧(kui) 拐點還沒有到來;
隻有解決(jue) 安全性和技術經濟性兩(liang) 個(ge) 問題,我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才能真正迎來平穩發展。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新能源+儲(chu) 能”已成為(wei) 儲(chu) 能市場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由於(yu) 風電、光伏的波動性,儲(chu) 能將在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
雖然配置儲(chu) 能成為(wei) 新能源並網及核準的前置條件,但業(ye) 內(nei) 認為(wei) 相關(guan) 政策落地細則有待進一步完善,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儲(chu) 能參與(yu) 電力市場規則,不斷明確儲(chu) 能市場定位。
應用潛力大
“目前全球儲(chu) 能市場處於(yu) 初期階段,應用領域波動較明顯,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和力度取決(jue) 於(yu) 不同國家不同政策的引導。”儲(chu) 能領跑者聯盟理事長杜笑天認為(wei) ,電網調頻是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的早期應用,但“新能源+儲(chu) 能”將是整個(ge) 市場未來最主要的趨勢。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惠東(dong) 認為(wei) ,著力提升電力係統靈活性,是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有效方式,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電網需要用高比例靈活資源布局。
“目前儲(chu) 能的剛性期盼並沒有轉化成剛性市場,儲(chu) 能作為(wei) 一個(ge) 跨學科、不斷更新的技術,其設備生產(chan) 需求和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演變。”惠東(dong) 認為(wei) ,儲(chu) 能將在電力係統電源、電網、用戶側(ce) 承擔不同的角色,並發揮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側(ce) 的分布式光伏和電動汽車等新型負荷導致用電的不確定性增加,再加上極端天氣下引發的尖峰負荷問題,將對用戶的供電安全、電能質量和配電設施的經濟運行產(chan) 生較大影響。
惠東(dong) 表示,源網荷儲(chu) 的協同,將推動各層級儲(chu) 能係統在電網有機聚合,實現儲(chu) 能靈活性應用價(jia) 值在電力係統跨場景、跨市場共享。規模化儲(chu) 能應用價(jia) 值的共享,不僅(jin) 能提升電力係統靈活性和充裕度,還能釋放源網荷各環節靈活性調節的潛力,實現更大的社會(hui) 效益。
標準需完善
“過去十年,儲(chu) 能產(chan) 業(ye) 在技術、應用、商業(ye) 模式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隨著能源行業(ye) 的快速發展,行業(ye) 急需完善電化學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標準,包括儲(chu) 能係統從(cong) 設計、運輸到安裝、投運、驗收和後期運維,以及儲(chu) 能係統的災後處理、電池回收等。”TüV北德集團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級副總裁、全球光伏運營中心總裁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須婷婷分析稱。
上海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龔春景指出,對於(yu) 儲(chu) 能電站的設計而言,標準尤為(wei) 重要。“實際設計應用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與(yu) 安全有關(guan) 的標準規範比較少,需要更加科學規範的標準來明確。”
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主任張軍(jun) 軍(jun) 表示,目前儲(chu) 能係統的相關(guan) 標準製定,特別是國家標準,製定與(yu) 頒布的時間周期較長,隨著在編標準的陸續發布,行業(ye) 的迫切需求會(hui) 逐步得到緩解。
如何明確儲(chu) 能定位,並使其具備獨立的市場身份,也是目前行業(ye) 發展需要解決(jue) 的首要難題。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解決(jue) 方案總經理張躍火表示:“在商業(ye) 模式方麵,儲(chu) 能也沒有參與(yu) 電力市場的合理身份,對大部分企業(ye) 而言,配套儲(chu) 能建設的盈虧(kui) 拐點還沒有到來,這將導致儲(chu) 能發展受限。”
桎梏待突破
2020年以來,考慮到新能源大規模並網對係統調節能力的挑戰,新疆、山東(dong) 、安徽、內(nei) 蒙古、江西、湖南、河南等20多個(ge) 省市紛紛出台相關(guan) 政策,要求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電站加裝儲(chu) 能係統。
龔春景認為(wei) :“強製要求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chu) 能設備,並明確配置容量和時長,看似簡化了設計流程,但事實上,根據當地的太陽能、風電資源等進行重點論證,以匹配合適的功率和時長才是更為(wei) 科學有效的方式。”在龔春景看來,未來配儲(chu) 實際怎麽(me) 用,應該以利用效果來進行考核而非結果,“一刀切”的做法不太可取。
“對儲(chu) 能而言,安全性是基礎,技術經濟性是規模化應用的驅動力,隻有解決(jue) 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我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才能真正迎來平穩發展。”張躍火稱。
在惠東(dong) 看來,儲(chu) 能在“十四五”期間還難以成為(wei) 調節資源的主力,但“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間,規模化儲(chu) 能的助力作用將開始凸顯。(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