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以煤電為(wei) 主的火電大躍進式發展,已經帶來一係列問題。現在是清醒認識火電投資過度、規模過大、產(chan) 能過剩問題的時候了。
中國以煤電為(wei) 主的火電大躍進式發展,已經帶來一係列問題。現在是清醒認識火電投資過度、規模過大、產(chan) 能過剩問題的時候了。暫時停止燃煤電廠的審批、控製煤電開工規模、優(you) 化電力調度、避免火電投資對新能源的擠出效應,應成為(wei) 業(ye) 界與(yu) 全社會(hui) 的共識。
大唐集團公司投資51億(yi) 元的火電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卻在安徽省環保廳環評時突遭“當頭棒喝”:因工程環評報告未提出有針對性的區域汙染源削減方案,選址環境敏感,且公眾(zhong) 參與(yu) 深度不夠,決(jue) 定不予審批,予以退回。安徽省環保廳同時強調,依據環評法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火電項目審批權下放,曾引起社會(hui) 的廣泛擔憂:地方政府會(hui) 不會(hui) 為(wei) 了本地GDP增長,為(wei) 火電項目的審批提供便利,既增加火電電源無序發展的風險,又導致環評不合格的火電項目輕易過關(guan) ?
這個(ge) 擔憂,現在終於(yu) 有了正麵的回應:盡管經濟增長放緩,地方財力不濟,電源建設大投資項目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但地方環保廳照樣敢於(yu) 在環評中“當頭棒喝”有著“副部級”牌子的央企所投資的火電項目。雖然,這樣的“棒喝”不是完全的封殺。
中國以煤電為(wei) 主的火電大躍進式發展,已經帶來一係列問題,不能不引起特別重視。
從(cong) 2013年以來,霧霾天氣頻繁出現,社會(hui) 輿論將之歸咎於(yu) 燃煤引起的大氣汙染。綠色和平氣候與(yu) 能源項目的人士甚至依據2014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認為(wei) 中國煤電行業(ye) 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占到全國排放量的35%,超過中國排放量的1/3。在大氣汙染方麵,按照2013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的數據,火電廠包括獨立火電廠和自備電場排放的大氣汙染物,煙粉塵占到17%,超過1/3的二氧化硫和將近1/2的氮氧化物的排放均來自煤電行業(ye) 。
盡管煤電行業(ye) 和能源專(zhuan) 家一再表示,煤電可以超低排放,相當部分也已經超低排放,但新建煤電項目依然受輿論關(guan) 注。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決(jue) 定2020年之前,對燃煤電廠全麵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幅降低發電煤耗和汙染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ge) 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議》,主要內(nei) 容就包括盡快讓溫室氣體(ti) 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ti) 近零排放;將全球溫度較工業(ye) 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製在“遠低於(yu) ”2℃以下,並盡量限製在1.5℃以下等。不少環保組織和政界、商界人士預計,巴黎協定設立的這些目標,將促使全球轉向更為(wei) 清潔的能源,可能預示著“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麵對壓力,地方政府必然重視煤電項目的把關(guan) 。也正因此,電力項目一旦忽視環保和民意,遭“當頭棒喝”不足怪。
然而,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全國電力裝機嚴(yan) 重過剩看,控製新增火電項目也當為(wei) 各級政府所重視。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力需求增速從(cong) 2014年開始已進入中速發展通道。中電聯發布的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受宏觀經濟尤其是工業(ye) 生產(chan) 下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工業(ye) 轉型升級以及氣溫等因素影響,前三季度全社會(hui) 用電量4.13萬(wan) 億(yi) 千瓦時內(nei) ,同比增長0.8%,增速同比回落3個(ge) 百分點。有專(zhuan) 家預測,在“十三五”甚至更長時間,我國能源將進入一個(ge) 低速增長期,不會(hui) 再出現2002年到2008年能源平均增長8%,電力增長百分之十幾的狀態。
但是,由於(yu) 規劃執行具有滯後性,電源項目建設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新建火電規模卻有增無減。
據披露,2015年前9個(ge) 月就增加了近3955萬(wan) 千瓦,全年預計超過5500萬(wan) 千瓦。另外在建的火電還有接近8000萬(wan) 千瓦。而各地火電項目核準開工步伐仍沒放緩,核準在建規模高達1.9億(yi) 千瓦,已發路條約2億(yi) 千瓦。有機構預測,以煤電為(wei) 主的火電項目大躍進式增長,將在“十三五”期間造成超過2億(yi) 千瓦的裝機過剩和7000億(yi) 元投資成本浪費,這一數字相當於(yu) 2014年中國GDP總值的1%。有分析認為(wei) ,“到了2020年前後,煤電裝機可能會(hui) 超過我國長遠所需要的煤電總裝機峰值,那時將有上億(yi) 千瓦火電機組成為(wei) 過剩產(chan) 能,也即意味著煤電機組永久過剩。”
火電的非理性發展,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導致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2014 年,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4706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1-9月,火電利用率為(wei) 3247小時,同比下降265個(ge) 小時,與(yu) 去年相比,降幅還在擴大。預測2015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將降到4330小時。更有人預測,“十三五”期間全社會(hui) 用電量年均增速在3.5%-4.9%之間,以年均增速4.2%和4800小時為(wei) 燃煤電廠合理年利用小時估算,2020年煤電合理裝機規模在9.10億(yi) 千瓦左右,遠低於(yu) 中國電力企業(ye) 聯合會(hui) 在2015年3月發布的《中國電力工業(ye) 現狀與(yu) 展望》中預期的11億(yi) 千瓦裝機規模。在建的2億(yi) 多千瓦煤電項目全部投產(chan) 的模擬情景下,到2020年,煤電的設備年平均利用小時數將不到3800小時。這意味著機組每年將有半年時間處於(yu) 閑置狀態。而行業(ye) 正常水平是5500小時。
煤電裝機的高規模,也導致電力調度難以優(you) 化,使清潔能源領域出現大量棄水、棄風、棄光現象,風電尤其明顯。
統計顯示,我國自2010年以來出現明顯的風電限電現象,2011-2013年棄風限電量均在100億(yi) 千瓦時以上,年棄風率在10%以上。2014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是1893小時,同比減少132小時,而風電的盈虧(kui) 平衡點是1900-2000小時。專(zhuan) 家認為(wei) ,我國風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應該在3000小時左右,而實際隻發揮了三分之二的作用,另外三分之一浪費了。不僅(jin) 如此,煤電規模過度,甚至產(chan) 生投資錯位的擠出效應。
現在是清醒認識火電投資過度、規模過大、產(chan) 能過剩問題的時候了。暫時停止燃煤電廠的審批、控製煤電開工規模、優(you) 化電力調度、避免火電投資對新能源的擠出效應,應成為(wei) 業(ye) 界與(yu) 全社會(hui) 的共識。(《中國能源報》 李北陵/重慶能源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