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寡頭時代來臨“危機意識”成致勝關鍵 2017-10-30 10:44:41
摘要:權威分析顯示,預計到2020年,目前存在的約200家動力電池企業(ye) 智慧剩下10家到20家。麵對不斷加劇的行業(ye) 洗牌,企業(ye) 如何應對?

在國內(nei) 的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之所以能強勢崛起,反超比亞(ya) 迪,穩坐市場頭把交椅,與(yu) 其創始人曾毓群的行業(ye) 危機意識直接關(guan) 聯。今年4月份,在CATL公眾(zhong) 號上發表的內(nei) 部公開信中,曾毓群寫(xie) 到:“當我們(men) 躺在政策的溫床上睡大覺的時候,競爭(zheng) 對手正在麵臨(lin) 生死關(guan) 頭玩命的幹,一進一退期間的差距可想而知。”
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激勵著員工,推動CATL永遠走在鋰電業(ye) 的前沿。2016年寧德時代銷量國內(nei) 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為(wei) 22%;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反超過比亞(ya) 迪,出貨量行業(ye) 第一;三季度,寧德時代市場占比攀升到25.79%,市場地位進一步鞏固。
2017年3月,鴻海集團子公司富泰華工業(ye) 以10億(yi) 元獲得寧德時代1.19%的股權,據此推算,其估值已經超過840億(yi) 元人民幣;進入10月,傳(chuan) 統車企紛紛加速其新能源汽車戰略,據披露,長安汽車和東(dong) 風汽車均已確認入股寧德時代。而早在6月,寧德時代已發布上市輔導公告,邁入上市進程。預計寧德時代上市後,其市值將直追比亞(ya) 迪。
與(yu) 比亞(ya) 迪電池、整車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同,寧德時代隻專(zhuan) 注於(yu) 動力電池的生產(chan) 和研發,資源集中優(you) 勢凸顯,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整體(ti) 實力越強,其市場競爭(zheng) 力的強化速度也越快。
2016年,國內(nei) 的新能源市場無疑是比亞(ya) 迪的時代,無論是在動力電池領域,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都是由比亞(ya) 迪執牛耳。然而進入2017年後,比亞(ya) 迪電池業(ye) 務立刻滑落巔峰,三個(ge) 季度過去了,比亞(ya) 迪不僅(jin) 沒有重回巔峰,甚至與(yu) 寧德時代的差距不斷拉大。
眾(zhong) 所周知,比亞(ya) 迪動力電池業(ye) 務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不對外供貨,遊離於(yu) 市場之外,導致市場反映遲滯。盡管第二季度伊始,比亞(ya) 迪立刻拆分電子業(ye) 務部門,開啟電池外銷。但是作為(wei) 產(chan) 業(ye) 龍頭,必定要經曆一段不短的戰略調整期,目前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發展正處於(yu) 轉折階段,比亞(ya) 迪也因此錯失了三大先機。
一是錯失產(chan) 業(ye) 轉型關(guan) 鍵期。
進入2017年,動力電池市場逐漸由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轉型,市場化競爭(zheng) 環境中,產(chan) 品的性能優(you) 勢取代價(jia) 格優(you) 勢,成為(wei) 第一競爭(zheng) 力,擁有優(you) 質產(chan) 能的電池企業(ye) 成為(wei) 主機廠追捧的對象。不對外供貨的比亞(ya) 迪電池,也無法與(yu) 其他主流車企優(you) 先合作,從(cong) 而喪(sang) 失進一步搶占市場的先機。
二是錯失鞏固市場黃金期。
盡管比亞(ya) 迪已開放電池對外供貨,但產(chan) 能不足仍然限製著比亞(ya) 迪電池市場布局的推進。比亞(ya) 迪副總經理李雲(yun) 飛表示,過去幾年比亞(ya) 迪電池一直供不應求。近日比亞(ya) 迪在投資者關(guan) 係活動表中也透露,前期公司動力電池的產(chan) 能有限,主要滿足自用。
而國內(nei) 主機廠電池型號多元,研發車型配套需要兩(liang) 年以上的驗證周期。顯然,短期內(nei) 比亞(ya) 迪的電池對外供應業(ye) 務難有起色,而產(chan) 業(ye) 格局日益固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比亞(ya) 迪電池的外銷戰略麵臨(lin) 的壓力也會(hui) 與(yu) 日俱增。
三是錯失技術路線調整期。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生產(chan) 的新能源汽車中,磷酸鐵鋰電池總配套量為(wei) 203.32億(yi) Wh,占比72.26%。進入2017年,三季度中磷酸鐵鋰電池總配套量已滑落至50%左右。技術路線由磷酸鐵鋰向三元電池轉變。盡管比亞(ya) 迪已轉變思路,大力推進三元電池研發,不過難免會(hui) 需要一段調整期,同時此時技術路線調整已經完成。
比亞(ya) 迪雖然錯失先機,不過實力並未減損半分,隨著比亞(ya) 迪調整期的完成,動力電池市場必將上演更加激烈的“雙雄爭(zheng) 霸之戰”。而比亞(ya) 迪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也極為(wei) 突出,首先比亞(ya) 迪的電池性能國內(nei) 數一數二,而目前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高端產(chan) 能不足,對高端產(chan) 能的需求甚至會(hui) 不斷推升,比亞(ya) 迪電池的吸引力也會(hui) 不斷增強;
其次隻要比亞(ya) 迪的汽車業(ye) 務穩據國內(nei) 第一,同時不斷推進,將與(yu) 電池業(ye) 務形成互補,鬆下和特斯拉就是例子;最後比亞(ya) 迪的技術籌碼足夠多,無論是整車製造、電池生產(chan) ,比亞(ya) 迪的技術對其他企業(ye) 來說有足夠的吸引力,隻要實力夠強,就不怕找不到合作對象。
權威分析顯示,預計到2020年,目前存在的約200家動力電池企業(ye) 智慧剩下10家到20家。麵對不斷加劇的行業(ye) 洗牌,企業(ye) 如何應對?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合夥(huo) 人兼總裁方建華給出了答案:“行業(ye) 洗牌期將考驗企業(ye) 的市場反應能力、產(chan) 品品質能力、資金實力、技術研發能力和供應鏈配套能力。”
而將市場反應能力排在首位,想來並非偶然,畢竟如寧德時代和比亞(ya) 迪這兩(liang) 大行業(ye) 龍頭,如果不能時刻飽含行業(ye) 危機意識,也麵臨(lin) 著被取代的危險。(動力電池網 易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