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盡快製定儲能電力價格政策 做好儲能規劃建設 2017-06-28 13:42:51
摘要:談到風電,現在輿論關(guan) 注的多是棄風問題。作為(wei) 不消耗自然資源、不存在汙染物排放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的確可惜。
談到風電,現在輿論關(guan) 注的多是棄風問題。作為(wei) 不消耗自然資源、不存在汙染物排放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的確可惜。造成“棄風”的原因很多,但電力出現供大於(yu) 求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深入了解,豈止是“棄風”,“棄水”甚至是“棄核”的電量比“棄風”還多。
以四川水電為(wei) 例,在電力供應緊張的2006-2011年間基本沒有棄水,而從(cong) 2012年以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裝機容量增加,電力供應出現供大於(yu) 求,棄水逐年增加,到2016年僅(jin) 四川省棄水就達300億(yi) 千瓦時,雲(yun) 南省2016年棄水也有300億(yi) 千瓦時,兩(liang) 省棄水遠超全國棄風電量。
現在很少有人說“棄煤”,其實“棄煤”更加嚴(yan) 重。因為(wei) 煤電在設計時是以年發電5500小時作為(wei) 基準值的,在電力短缺時年發電6000小時以上也是很平常的,但現在煤電年發電小時隻有4000多小時,差不多有20%的能力放空,這不是嚴(yan) 重的“棄煤”嗎?所以觀察電力行業(ye) ,現在幾乎沒有不“棄”的電了,這不是風電獨有的現象,所以我說“棄風”的最大原因是電力過剩,電力不是那麽(me) 短缺了。
所以在調度分配時要照顧到各種發電方式,在調度看來“手心手背都是肉”,有限的電力市場蛋糕要分配給各種發電方式的電廠,“棄風”自然也不可避免了。
其實就全國而言,風力發電量僅(jin) 占不到4%,消化這點電量應該不成問題,風電比例比我國高的歐洲國家不在少數,高到20%-30%的都有,隻要電網高抬貴手就解決(jue) 了。但電網企業(ye) 會(hui) 說局部地區風電比例高,又不可調,送出不暢。那就要找找為(wei) 什麽(me) 輸配能力滯後,以及儲(chu) 能能力沒有的問題了。
我們(men) 講智能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如果連家裏麵的這點問題都解決(jue) 不了豈不成了諷刺。儲(chu) 能能力與(yu) 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不協調、滯後,作為(wei) 政府管理部門應盡快製定儲(chu) 能電力價(jia) 格政策,作好在主要棄風地區的儲(chu) 能能力建設規劃。
作為(wei) 自然壟斷行業(ye) 的電網公司有責任解決(jue) 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應該從(cong) 豐(feng) 厚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錢去建儲(chu) 能設施,不能認為(wei) 電網公司隻管輸配電,儲(chu) 能不是我的事。由於(yu) 沒有儲(chu) 能設施導致棄電和沒有輸電線路道理是一樣的。有錢建輸電線就應該拿錢建儲(chu) 能設施,作為(wei) 壟斷行業(ye) 應該有這個(ge) 責任。
我之所以談“棄風”問題,不僅(jin) 是因為(wei) 輿論在談“棄風”時批評風電發展多了、發展快了,連政府主管部門都出了限批政策,好像發展風電犯了什麽(me) 錯。有人就質疑為(wei) 什麽(me) 不限批同樣棄電的其他發電方式?其實發展風電,功莫大焉。
我們(men) 可以和各種發電方式作個(ge) 比較。辯證唯物主義(yi) 觀點是“一分為(wei) 二”,世界上任何事物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
就拿發電方式來看,有哪一種發電方式沒有問題和缺點?煤電自不待言,不僅(jin) 發電產(chan) 生溫室氣體(ti) 排放,煤炭開采也一直是最危險的生產(chan) 行業(ye) 。百萬(wan) 噸死亡率奪去了多少礦工生命,2004年煤礦礦難死亡6027人,百萬(wan) 噸死亡率超過3人,相當於(yu) 為(wei) 供應電煤死了3000人。盡管經過治理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比例,2014年還死亡937人。煤炭生產(chan) 過程中的低濃度瓦斯大部分直接排空,這是比二氧化碳厲害多少倍的溫室氣體(ti) 。煤炭采掘造成的地麵沉陷光是筆者親(qin) 眼目睹並花大錢治理的撫順采空區治理,就迫使撫順挖掘機廠和撫順電瓷廠以及居民區搬遷,國家為(wei) 此買(mai) 單。兩(liang) 淮煤礦造成的地麵沉降使相當一部分耕地變成了水泡子。
如果將風電與(yu) 煤電作一比較,風電不存在上述問題,沒有溫室氣體(ti) 排放。
再看水電,一直以來受到詬病的是移民搬遷,三峽建設爭(zheng) 議不斷,會(hui) 不會(hui) 造成生態變化和魚類洄遊?甚至會(hui) 不會(hui) 誘發地震?三峽移民100萬(wan) 人,三峽主體(ti) 工程投資可能達1800億(yi) 元,相關(guan) 移民等全投資可能超過4000億(yi) 元。2016年三峽發電量935億(yi) 千瓦時,而悄然崛起的風電,沒有移民,去年發電2510億(yi) 千瓦時,相當建了兩(liang) 個(ge) 半三峽。你說這功勞大不大?
再與(yu) 核電比較:我國核電從(cong) 1970年開始籌備,1981年開始建第一個(ge) 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曆經40年的發展,去年發電量2132.9億(yi) 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3.5%,而風力發電才20年的曆史,去年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3.8%,超過核電。為(wei) 發展核電,從(cong) 上遊鈾礦勘查開采,濃縮,燃料棒製作和複雜龐大的核電設備製造,國家大量投入,但至今核廢料的處理存放問題尚未完全解決(jue) 。而風電主要靠民間社會(hui) 力量,國家投入比核電少多了,又沒有汙染之虞。核電現在也有棄核,大連紅沿河核電站至少有一台機組不能正常發電,棄電量比全國“棄風”大多了。
這樣一比較,風力發電比起煤電、水電、核電環保得多,不消耗自然資源,不移民,不耗水,基本不占耕地(荒漠和水域),發展風電何樂(le) 而不為(wei) ?
90年代我國風電起步時電價(jia) 低的0.80元/kwh,高的2.50元/kwh,現在風電經過競爭(zheng) ,四類風區電價(jia) ,低的0.50元/kwh,高的0.60元/kwh,和化石能源電價(jia) 已經非常接近。最近風電價(jia) 格又下調至0.40~0.50元/kWh,如果政策合理且不棄風,風電和化石能源同價(jia) 已經有可能。
不僅(jin) 如此,我國90年代初所使用風機幾乎全部進口,而現在90%的風機都是國產(chan) 製造,帶動了就業(ye) ,還大踏步走向了國際市場。最近金風科技就出口澳大利亞(ya) 530MW風力發電機,而核電出口還舉(ju) 步維艱。
對局部地區出現的棄風采取行政手段限批,實際還是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如果要控製規模也可以用市場經濟手段。減少補貼,成本低技術好的還可以幹,成本高承受不了的淘汰出局,還能起到防止產(chan) 能過剩,避免重蹈某些行業(ye) 的覆轍,規模不也可以用市場手段降下來嗎?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在如何把棄掉的風用起來上下功夫,到2020年爭(zheng) 取風力發電占到全國發電量的6%。《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