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明陽新能源董事長:新能源擺脫補貼將帶來革命性影響
明陽新能源董事長:新能源擺脫補貼將帶來革命性影響 2017-03-09 10:09:02

摘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公布的《2016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去年中國(除台灣地區外)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wei) 2337萬(wan) 千瓦,同比下降24%。

  張傳(chuan) 衛希望,一方麵從(cong) 機製和體(ti) 製上保證風光並網和全額保障性收購,配套實施綠證和配額製等政策;另一方麵通過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實現新能源價(jia) 格的普惠,風電和太陽能(14.480,0.11,0.77%)等可再生能源就有望擺脫補貼,實現可持續發展。

  棄風限電、拖欠補貼是風電行業(ye) 老生常談的兩(liang) 大問題。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2016年全年棄風電量高達497億(yi) 千瓦時,較2015年增加了46.6%。
  行業(ye) 本身也告別了爆發增長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公布的《2016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去年中國(除台灣地區外)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wei) 2337萬(wan) 千瓦,同比下降24%。
  不論市場如何變化,明陽風電在國內(nei) 風機製造商中仍穩居前三。“我們(men) 不追排名,做好技術,不去湊熱鬧。”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ti) 的專(zhuan) 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傳(chuan) 衛這樣說。
  張傳(chuan) 衛希望,一方麵從(cong) 機製和體(ti) 製上保證風光並網和全額保障性收購,配套實施綠證和配額製等政策;另一方麵通過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實現新能源價(jia) 格的普惠,風電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就有望擺脫補貼,實現可持續發展。
  明年風電有望擺脫補貼
  《21世紀》:今年你帶來了能源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建議,怎麽(me) 理解這個(ge) 概念?
  張傳(chuan) 衛:能源供給側(ce) ,就是能源供給結構的問題,這實際上還是老話題的深化。
  我認為(wei) ,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更剛性地實施綠證(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shu) )和配額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占比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我曾經提出建議,一次能源的結構應該列入政府工作報告。這符合習(xi) 總書(shu) 記在G20峰會(hui) 等國際場合的承諾,也符合我們(men) 國家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風電太陽能發展了這麽(me) 多年,累計裝機超過2億(yi) 千瓦,但實際出力不到60%。新能源一方麵需要國家補貼,另一方麵又受困於(yu) 棄風棄光限電。實際上,國家補貼的部分和棄風棄光限電部分造成的損失基本相當。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新能源已基本具備了不補貼時代的發展狀態。
  其實,從(cong) 這些年風電和太陽能的發展來看,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已具備零補貼時代的基本狀態。度電成本下降,平價(jia) 上網時代漸近。如果能夠保證風光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那麽(me) 中央政府就不需要或者少補貼。到2018年,全行業(ye) 的風電和部分地區的光伏發電其實就不需要補貼了。
  而新能源一旦擺脫了補貼,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供需之間可以直接完成對接。
  要推動新能源共享式開發
  《21世紀》:具體(ti) 來說,政府、行業(ye) 和企業(ye) 本身該如何解決(jue) 上述問題,使風電和光伏步入零補貼時代?
  張傳(chuan) 衛:要破這個(ge) 局,就是要在體(ti) 製和機製上,保障新能源並網和依法全額收購,以及綠證、配額機製等政策,並形成相關(guan) 的價(jia) 格機製。
  2016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wei) 何首次超過風電?因為(wei) 它的單位度電成本和建設成本下降,國家新型城鎮化和精準扶貧計劃等戰略又帶來了需求,價(jia) 格競爭(zheng) 力顯現。而最為(wei) 核心的因素是它的開發建設跟當地人民緊密結合,老百姓(44.970,-0.20,-0.44%)接受程度更高。
  這給我帶來了啟發,解決(jue) 風電、太陽能問題還要解決(jue) 普惠製問題。普惠製,不僅(jin) 僅(jin) 意味著要解決(jue) 價(jia) 格、收益問題,還要為(wei) 風電、太陽能建設投資所在地的政府和社區老百姓帶去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過去的建設中,風電開發地的老百姓和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分享到新能源開發和建設帶來的紅利。這就導致了運輸、征地、運行維護和電力設施保護等新能源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比如,新能源建設的前五年實施減免稅,項目占用了土地、交通、植被等相關(guan) 資源,但地方政府得不到回報,老百姓也沒有分享到利益,如何能推動風電建設?
  像光伏扶貧,老百姓就從(cong) 中得到了實惠。建光伏電站,用了百姓的地或者屋頂、魚塘、大棚,百姓能得到收益,還可以去光伏電站當運維工解決(jue) 就業(ye) ,這也順勢解決(jue) 了地方政府的問題。
  所以說,新能源一定要拿出部分收益與(yu) 當地社區、居民共享,比如10%到15%左右。同時構建新機製,把諸如土地、當地提供的配套資源等轉化成資本,通過股份製形式參與(yu) 到項目中,調動當地居民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推動新能源建設的共享式開發。
  老百姓分享到收益,規模就能上去。太陽能和風能同時再加速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用高水平建設,分布式推進風光儲(chu) 能一體(ti) 化,進而配額製、綠證機製能更容易推動。
  以前三北地區的項目多在沙漠、草原、高山等人煙稀少的地方,就地消納不了,需要對外輸送。這又衝(chong) 擊到接納地區的火電,地方不願意要,消納不了,送不出去,就出現了棄風限電。
  現在風電向中東(dong) 部地區轉移,當地風速偏低,消納能力強,但人口密集,土地資源寶貴,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高。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用分享機製、保護性開發,通過分布式、共享式的開發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的發展。
  建議強製推動配額製
  《21世紀》:綠證交易已經開始實施,但配額製還未出,這樣實施綠證還有意義(yi) 嗎?
  張傳(chuan) 衛我認為(wei) 有意義(yi) 。綠證製度一旦形成價(jia) 格機製,能刺激人們(men) 價(jia) 格外的預期,從(cong) 而帶動市場、金融、社會(hui) 資本向新能源領域投資。現在單一的補貼製度有不確定性。
  原有的能源體(ti) 係在製度設計方麵有不完善之處,從(cong) 調度方麵來講,新能源是作為(wei) 補充角色。因此,當能源供給過剩時,各類能源之間會(hui) 出現博弈。
  我們(men) 建議,強製性推動配額製,中央政府規定年度的剛性占比和總量,地方要求實施生產(chan) 側(ce) 和消費端的配額製。
  《21世紀》:回到行業(ye) 本身的發展。2016年風電新增裝機量不到2000萬(wan) 千瓦,你覺得未來兩(liang) 三年能達到什麽(me) 樣的水準?“十三五”時期風電的整體(ti) 規劃是發展低風速和海上嗎?三北地區還能有所作為(wei) 嗎?
  張傳(chuan) 衛雖然2016年風電新增裝機量較前幾年的3000多萬(wan) 千瓦的規模有所下滑,但總體(ti) 來看,2000萬(wan) 千瓦的新增裝機容量還是能保證的。
  短期來看,“十三五”期間三北地區不會(hui) 有大的發展機會(hui) ,中東(dong) 部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風電和海上風電是發展重點。當然,低風速地區的風電開發是階段性的開發,這種開發必須推進普惠製和分布式,電站規模性開發是有限的。
  有朝一日三北地區的消納問題解決(jue) 了,我們(men) 仍有必要對三北地區風電進行再次開發。在低風速區域積累的風電技術將為(wei) 重新開發三北地區風資源奠定深厚的技術基礎,其建設成本有可能會(hui) 低於(yu) 6000元/千瓦。
  以三北地區每秒平均7米多的風速,年發電小時數可以超過3500小時,一個(ge) 10萬(wan) 千瓦裝機的風電場,假設電價(jia) 是0.4元/度,接近4億(yi) 度的發電量,銷售收入每年將超過1.6億(yi) 元。風電場建設成本6億(yi) 元,運行成本很少,按照10年回報期,4年就能收回所有投資成本,收益率高於(yu) 15%。(《21世紀經濟報道》危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