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風電市場投資急刹車 行業發展重心將向東移
風電市場投資急刹車 行業發展重心將向東移 2017-02-24 11:10:21

摘要:據報道,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風電棄風率為(wei) 15%,成為(wei) 有史以來棄風最嚴(yan) 重的年份,2016年一季度棄風率攀升至26%,而2016年前9個(ge) 月“三北”地區的平均棄風率更是逼近30%。

\
  在棄風限電的行業(ye) 頑疾之下,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關(guan) 於(yu) 2017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內(nei) 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新疆(含兵團)總共6省(區)為(wei) 風電開發建設紅色預警區域。
  在過去一年裏,中國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僅(jin) 在2016年三季度,全國風電新增並網容量1000萬(wan) 千瓦,截至當年9月底,累計並網容量1.39億(yi) 千瓦,累計並網容量同比增長28%;全國風電上網電量1693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27%。但“三棄”的問題卻屢屢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一些地區甚至陷入“邊建邊棄”的怪圈。
  長期存在的輸送消納問題不僅(jin) 沒有緩解,近兩(liang) 年反而更加惡化。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風電棄風率為(wei) 15%,成為(wei) 有史以來棄風最嚴(yan) 重的年份,2016年一季度棄風率攀升至26%,而2016年前9個(ge) 月“三北”地區的平均棄風率更是逼近30%。在眾(zhong) 多業(ye) 界人士看來,上述全年棄風量,大體(ti) 相當於(yu) 希臘或保加利亞(ya) 每年的總用電量,而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百億(yi) 元。
  麵對嚴(yan) 重棄風,國家能源局祭出了史上最嚴(yan) 厲、範圍最大的整治行動。2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guan) 於(yu) 發布2017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內(nei) 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新疆(含兵團)等6省區將被列為(wei) 2017年風電開發建設紅色預警區域。根據不久前發布的《2016年風電並網運行情況》,上述6省區的棄風率分別為(wei) 內(nei) 蒙古21%、黑龍江19%、吉林30%、寧夏13%、甘肅43%、新疆(含兵團)38%。
  《通知》提出,紅色預警的省(區)不得核準建設新的風電項目,並要采取有效措施著力解決(jue) 棄風問題。電網企業(ye) 不得受理紅色預警省區風電項目的新增並網申請(含在建、已核準和納入規劃的項目),並要求暫緩建設新疆準東(dong) 、吐魯番百裏風區、酒泉二期第二批風電項目,已投入運行或在建的輸電通道重點用於(yu) 消納存量風電項目。此外,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此後紅色預警區域還會(hui) 在西北、東(dong) 北地區增加。
  另一方麵,《通知》指出對於(yu) 預警結果為(wei) 綠色的地區則要把握好風電項目建設的節奏,在落實消納市場等建設條件的基礎上自主確定年度建設規模和項目清單,統籌考慮建設和使用的銜接,避免出現新的限電情況。而對於(yu) 預警綠色區域,《通知》要求河北省能源局要加快推進承德基地二期風電項目的建設工作,確保在2017年底所有項目全部並網運行。張家口、承德地區不再建設零散風電項目。
  雲(yun) 南、浙江則繼續推進2016年開發建設方案,不再新增建設規模。一位長期關(guan) 注風電的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說,這對某些在預警區有項目提前投入的企業(ye) 可能會(hui) 造成一定影響,也可能會(hui) 致使一些企業(ye) 向南方轉移。不過,即便如此,棄風限電仍然是風電發展麵臨(lin) 的重要阻礙。一方麵,電力需求不足,目前我國的發電能力過剩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2016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1930萬(wan) 千瓦,較2015年裝機量3297萬(wan) 千瓦下降近14GW,市場增速放緩明顯。
  誠然,裝機數量收縮的背後折射出風電市場日漸遇冷。在此背景下,部分風電製造廠商也遭遇業(ye) 績下滑的局麵。2月中旬,大唐集團全資子公司大唐河南發電有限公司在北京產(chan) 權交易所預披露其轉讓持有的大唐襄陽水電有限公司51%股份的公告。此前,大唐集團才剛掛牌出售旗下沈陽華創風能有限公司82%的股權。
  一位風電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暫緩建設對某些已經投入項目等待指標的企業(ye) 會(hui) 產(chan) 生一定影響,麵臨(lin) 前期投入、區域關(guan) 係重建、人才流失、資源培育等方麵的問題。但即便如此,風力發電環保、清潔的優(you) 勢是則須肯定需合理引導、開拓創新,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