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建言十三五規劃:中央財政債務水平還有餘地 2016-11-25 14:46:10
摘要:2015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關(guan) 鍵之年,同時也是“十三五”規劃製定之年。“十三五”規劃是實現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關(guan) 鍵舉(ju) 措,“十三五”規劃如何製定引發各方關(guan) 注。
編者按
2015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關(guan) 鍵之年,同時也是“十三五”規劃製定之年。“十三五”規劃是實現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關(guan) 鍵舉(ju) 措,“十三五”規劃如何製定引發各方關(guan) 注。自本期起,本刊開辟專(zhuan) 欄,特邀專(zhuan) 家學者為(wei) “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製定“十三五”規劃之年。世界經濟波詭雲(yun) 譎,油價(jia) 和大宗商品價(jia) 格下跌,地緣政治熱點此起彼伏,世界將始終處於(yu) 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充滿競爭(zheng) 和挑戰。中國經濟從(cong)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年均增速接近10%的高速增長期進入年增速7%左右的新常態。
中國雖然經濟總量成為(wei) 世界上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ti) ,但按人均收入水平計算,還是一個(ge) 發展中國家,處於(yu) 世界較低水平。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創新水平在世界上總體(ti) 還處於(yu) 中等狀態。如何使中國這艘經濟大船,繼續保持以較高的速度,持續健康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大課題。我提以下幾點個(ge) 人想法。
建議一應繼續擴大有效內(nei) 需
中國內(nei) 生需求還有很大空間,我國經濟繼續增長仍具備條件,應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醫療衛生、養(yang) 老服務、教育科技等薄弱產(chan) 業(ye) 發展,擴大有效內(nei) 需。
建國65年,改革開放36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已長足進步,超過一般發展中國家;煤炭、電力短缺的矛盾已基本解決(jue) ,並出現了結構性的產(chan) 能過剩。城鄉(xiang) 麵貌已經大大改觀,個(ge) 別大城市已呈現國際大都市的麵貌。但發展極不平衡,新農(nong) 村建設還任重道遠,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城市間發展不平衡,城市中高樓林立和城中村、棚戶區並存;醫療、養(yang) 老、教育設施和經濟發展速度不協調,欠賬較多;管網係統老化,安全隱患多,急需改造;城鄉(xiang) 環境治理更加迫切;東(dong) 西部在基礎設施方麵的差距依然明顯。
這些不足恰恰可轉變為(wei) 發展動力,這些領域需要進一步投入建設,是我們(men) 的內(nei) 需所在,“十三五”在資源配置,資金投入,重點項目安排方麵要向這些領域傾(qing) 斜。這既是內(nei) 需所在,也是我囯經濟繼續發展的動力。如果做到這一點,中國將會(hui) 以更加現代化、更加繁榮、更加文明、更加強大的姿態展現在世界。
要實現對這些領域的持續投入,必須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wei) 應對1998年的亞(ya) 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金融政策。對此現在有一些批評意見,我個(ge) 人認為(wei) 這是針對當時形勢采取的正確措施。
通過這兩(liang) 次擴大內(nei) 需的政策,我國不僅(jin) 成功地克服了兩(liang) 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衰落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反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這段時期,中國迅速崛起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業(ye) 大國,成長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這些成就和我們(men) 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金融政策有很大關(guan) 係。從(cong) 後來財政收入和國民經濟整體(ti) 效益看,財稅增收也完全可以覆蓋所發國債(zhai) 的規模,金融壞賬率和失業(ye) 率要低於(yu) 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平。中國克服這兩(liang) 次金融危機的經驗再次證明發展是硬道理。
現在有些批評意見,認為(wei) 我們(men) 當前一些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與(yu)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金融政策有關(guan) 。的確我們(men) 現在有些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調整麵臨(lin) 很大壓力,造成這種情況與(yu) 此政策有一定關(guan) 係,也有其他因素。但與(yu) 取得的成績和當時采取擴大內(nei) 需的政策的必要性相比,成績遠遠大於(yu) 出現的問題。
我們(men) 應該總結經驗,把積極的財政政策運用得更加穩妥。相比較,1998年以發行國債(zhai) 為(wei) 特征的積極財政政策(5年共發行6300億(yi) 元)比2008年的4萬(wan) 億(yi) 元要更具體(ti) 和更有針對性,運用領域的選擇也較為(wei) 妥當,主要用於(yu) 基礎設施和需要財政資金的領域。
“十三五”需要加強的欠賬較多的醫療、養(yang) 老、教育、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除調動社會(hui) 資金外,還必須依靠財政資金的投入。所以采取類似1998年發行財政國債(zhai) ,定向投入這些社會(hui) 事業(ye) 領域是必要的,但投向麵不能太寬。我們(men) 的中央財政債(zhai) 務水平還有一定餘(yu) 地。
建議二絕不能削弱製造業(ye) 的地位
我國在製造業(ye) 總量上已經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許多工業(ye) 門類的產(chan) 能、產(chan) 量都遠高於(yu) 其他國家,例如鋼鐵、建材、紡織、家用電器、一般機械製造業(ye) 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領域產(chan) 量居於(yu) 世界第一。製造業(ye) 產(chan) 品代替了農(nong) 副產(chan) 品,成為(wei) 中國的主要創匯來源。製造業(ye) 也是吸收就業(ye) 的重要領域。但自主創新能力(專(zhuan) 利數和技術含量)、知名品牌、跨國企業(ye) 實力、能耗水平、勞動生產(chan) 力等指標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製造業(ye) 不少行業(ye) 目前產(chan) 能過大,能耗較高,有的還帶來環境汙染,急需進行結構調整,產(chan) 業(ye) 升級。我國第三產(chan) 業(ye) 在國民經濟中占比低於(yu) 發達國家,應該發揮第三產(chan) 業(ye) 吸納勞動力多、能耗低、汙染少的特點,鼓勵服務業(ye) 的發展。但這不表明要降低我國製造業(ye) 的重要性,相反製造業(ye) 是強國之本,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ti) 現,我國從(cong) 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發展成今天的製造業(ye) 大國來之不易,是近代史以來無數仁人誌士的夙願。
有一種說法,說康乾盛世時中國GDP世界第一,但這沒有使中國成為(wei) 世界強國,反倒屢遭明治維新後日本的侵略。洋務運動喊出“師夷之長以製夷”,要向洋人學的是科學技術和製造業(ye) ,尤其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光有發達的農(nong) 業(ye) 和服務業(ye) 還不能算強國。今天中國擁有了門類齊全的工業(ye) ,是幾代人持續努力的結果,世界上也僅(jin) 有少數大國擁有這樣的實力。
“十三五”要調整製造業(ye) 結構,從(cong) 製造業(ye) 大國向製造業(ye) 強國邁進,保持製造業(ye) 在世界上的競爭(zheng) 能力才能使中國真正成為(wei) 世界強國。我們(men) 在強調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提高服務業(ye) 比重的同時,絕不能削弱製造業(ye) 的地位。相反要繼續加強製造業(ye) ,在弱項、缺項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重點要放在半導體(ti) 芯片產(chan) 業(ye) 、數碼技術、先進製造、納米科技、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領域,淘汰落後產(chan) 能,提高產(chan) 業(ye) 檔次,繼續保持在鋼鐵、紡織、家用電器、機械製造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
鞏固在軌道交通、船舶、電力設備、新能源、通信設備領域已經取得的競爭(zheng) 能力。培育很有希望的核電裝備製造業(ye) 、數控機床、網絡技術產(chan) 業(ye) 。最近美國的製造業(ye) 翹楚——GE公司總結發展經驗,從(cong) 原CEO韋尓奇時代收益頗豐(feng) 的金融服務業(ye) 向傳(chuan) 統的優(you) 勢製造業(ye) 回歸,美國在搞實業(ye) 回歸,實業(ye) 是什麽(me) ?就是製造業(ye) ,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金融服務業(ye) 沒有強大的製造業(ye) 實業(ye) 為(wei) 基礎是畸形的,尤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行不通的。
建議三保護和激發人民群眾(zhong) 中蘊藏的巨大創造能力
“高手在民間”,近年中國產(chan) 生的新業(ye) 態,崛起的具有國際競爭(zheng) 能力的新企業(ye) ,例如,華為(wei) 、騰訊、小米、阿裏巴巴、聯想等都是由草根民營企業(ye) 發展成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著名企業(ye) ,幾乎都岀乎政府的規劃預料。
李克強總理提出“借改革創新的東(dong) 風,在960萬(wan) 平方公裏大地上掀起大眾(zhong) 創業(ye) 、草根創業(ye) 的新浪潮”,我非常讚同。政府應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hui) 環境,滿腔熱情扶持新生事物的成長。政府機構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對企業(ye) 發展的幹預和束縛。在財稅、金融政策上要有扶持草根創新企業(ye) 發展的減負讓利政策。
專(zhuan) 家、權威也要少當“九斤老太”,不要輕易否定新生弱小的創新,而要改革我們(men) 的評估辦法,讓各種新技術、新創意競相迸發。最近我到台灣參加兩(liang) 岸企業(ye) 家峰會(hui) ,參觀了一些台灣的創新型企業(ye) ,包括液晶顯示屏、精密機械和零件、芯片製造,都是在這20多年間由草根企業(ye) 成長為(wei) 處於(yu) 世界同行業(ye) 前列。
我在想同樣這些行業(ye) ,我們(men) 起步並不晚,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沒能做到?也許原因之一是我們(men) 政府和專(zhuan) 家幹預過多,沒有形成全民創新、萬(wan) 眾(zhong) 創業(ye) 的社會(hui) 氛圍。希望在“十三五”期間有更多創新型企業(ye) 成長起來。
建議四改革對新能源的定價(jia) 和補貼政策
應進一步釋放新能源發展動力,樹雄心,立壯誌,建設世界最大的風光互補綠色能源基地,保持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
中國的風電、太陽能產(chan) 業(ye) 已居世界前列,但現行的由政府製定固定的風電、太陽能標杆電價(jia) ,其中高出當地燃煤標杆電價(jia) 部分,由財政征收的可再生能源基金全額補貼的辦法,缺乏競爭(zheng) 機製,製約了風電、太陽能的發展規模,也使補貼資金難以為(wei) 繼。
因此目前采用的由能源局分省份批風電、太陽能規模的計劃經濟辦法,導致計劃規模和地方發展新能源積極性嚴(yan) 重脫節,出現了倒賣“路條”的現象,也削弱了企業(ye) 不斷降低成本的積極性。
應該改革新能源的定價(jia) 機製和補貼辦法,取消政府分省份批建設規模和“路條”,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可以考慮標杆電價(jia) 和特許權招標結合的方式。風電雖然有了相當規模,但也僅(jin) 占發電量的2%,太陽能發電僅(jin) 占發電量的千分之六,但卻有10%左右的棄風,應盡快完善全國聯網,在更大範圍內(nei) 消納可再生能源。
我國西北地區風能、太陽能豐(feng) 富,又有大片荒漠土地,現有風電、太陽能發電已有1000萬(wan) 千瓦規模,完全有條件建成3000萬(wan) 千瓦以上的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送往東(dong) 部負荷中心。在“十三五”規劃中尚缺乏像西氣東(dong) 輸、西電東(dong) 送這樣全局性的大項目,可以把3000萬(wan) 千瓦可再生能源基地(包括送出工程)作為(wei) 一個(ge) 大項目列入“十三五”規劃。
在國際上也可樹立積極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履行減排承諾的良好形象。新能源沒有燃料成本,電價(jia) 高於(yu) 傳(chuan) 統能源發電主要是因為(wei) 財務成本高,為(wei) 促進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可以考慮采用貸款定向降準,給予風電、太陽能產(chan) 業(ye) 優(you) 惠利率貸款;或者在電力行業(ye) 試行碳排放交易,適度遏製煤發電,支持綠色能源發展,逐漸弱化單純依靠電價(jia) 補貼的鼓勵辦法。
注:本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發布於(yu) 201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