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張國寶:對我國製造業不能自我唱衰
張國寶:對我國製造業不能自我唱衰 2016-11-25 11:10:52

摘要:“無論是高精度製造,還是流程工藝水平,抑或是基礎零件加工,中國都談不上領先世界,就更不要說匹配於(yu) ‘製造強國’的水平了”。

 \
  【熱點觀察】對中國製造業(ye) 勿以偏概全,更不能自我唱衰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最近看了某媒體(ti) 刊發的《浮誇十年,悲情十年,未被尊重的十年中國製造業(ye) 》一文,文章認為(wei) “無論是高精度製造,還是流程工藝水平,抑或是基礎零件加工,中國都談不上領先世界,就更不要說匹配於(yu) ‘製造強國’的水平了”。
  我把這篇文章認真地看了兩(liang) 遍。這篇文章中某些抱怨有一定道理,例如與(yu) 房地產(chan) 、金融業(ye) 等虛擬經濟比較,製造業(ye) 的利潤率較低,導致貸款、資金、人才等資源配置向房地產(chan) 業(ye) 、金融業(ye) 、虛擬經濟領域更多地傾(qing) 斜,而製造業(ye) 的財務成本、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製造業(ye) 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被充分認識。
  但這篇文章有些以偏概全。一個(ge) 把釘子叫做“洋釘”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變成了製造業(ye) 生產(chan) 總量世界第一的、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的製造業(ye) 第一大國,對這一事實我們(men) 不能視而不見。
  我到當時國家計委工作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所需要的發電設備至少有一半是要從(cong) 國外進口;而現在中國的各類發電設備不僅(jin) 技術檔次上了巨大的台階,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的還領先於(yu) 國際先進水平,而且成為(wei) 全球最重要的發電設備出口國,僅(jin) 印度每年就要從(cong) 中國進口1000萬(wan) 千瓦以上的發電設備。前段時間我之所以給一家叫做天狼星的民營公司將66萬(wan) 千瓦發電設備出口到俄羅斯點讚,就是感慨於(yu) 我們(men) 國家發電設備製造能力的巨大進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營口、綏中、神頭等發電廠的發電設備是從(cong) 蘇聯和捷克進口的。而現在,中國是生產(chan) 和應用百萬(wan) 千萬(wan) 超超臨(lin) 界發電設備機組最多的國家。
  中國的水力發電設備走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已經能夠生產(chan) 世界上最大的80萬(wan) 千瓦水輪機組。中國的太陽能、風力發電設備目前在世界上最具出口競爭(zheng) 力。20年前中國隻能生產(chan) 22萬(wan) 伏以下的設備,第一條葛洲壩到上海的50萬(wan) 伏直流輸變電設備全套引進國外產(chan) 品,而現在中國能夠生產(chan) 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設備,而且出口到巴西等國。
  再以造船工業(ye) 為(wei) 例,1972年我國生產(chan) 的船舶隻占世界份額的2%,而現在我國生產(chan) 的船舶已占世界份額的43%以上,成為(wei) 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即使按技術含量折算成標準噸,我國產(chan) 量也居世界第一位。過去不敢問津的LNG運輸船、萬(wan) 箱級集裝箱船、海上浮式生產(chan) 儲(chu) 油輪等高端船舶和981深海鑽井平台也陸續生產(chan) 出來了。正因為(wei) 有了造船工業(ye) 的基礎,我們(men) 現在才有能力生產(chan) 包括航母和導彈驅逐艦在內(nei) 的海軍(jun) 裝備。
  再以通信設備為(wei) 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不會(hui) 生產(chan) 數字式程控交換機,我曾經陪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趙東(dong) 宛到日本去買(mai) 他們(men) 的二手設備。而現在我國的華為(wei) 、中興(xing) 等通信設備製造企業(ye) 生產(chan) 的設備已經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我們(men) 的軌道交通設備大家都知道了,不用贅述。
  還有冶金裝備,寶鋼一期全套進口,現在我們(men) 8億(yi) 噸生產(chan) 能力的裝備大部分是自己生產(chan) 的。還有核電裝備,從(cong) 必須全套引進設備到有能力出口核電站。在此不一一列舉(ju) 。
  所以我們(men) 看問題要辯證地、曆史地、全麵地看,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yi) ,唱衰自己。我們(men) 承認自己還有差距,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但是也應該看到這種差距在縮小,更不能人雲(yun) 亦雲(yun) ,幫腔學舌。
  現在德國搞了“工業(ye) 4.0”,我們(men) 很多人大概內(nei) 容都沒看過就奉若神明。德國製造的嚴(yan) 謹,工藝技術的確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敬佩,但德國不是什麽(me) 都強,信息產(chan) 業(ye) 就是個(ge) 薄弱領域。上世紀80年代我到日本去,德國西門子就在向東(dong) 芝引進8K的集成電路,但是到現在,德國的電子信息化產(chan) 業(ye) 還是不能居領先地位。在自主創新上我們(men) 已然看到了中國可喜的苗頭,深圳的產(chan) 業(ye) 就是很好的縮影。

  注:本文來源於(yu)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於(yu) 201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