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岩:光伏技術進步難在哪? 2016-11-03 10:16:06
摘要:顯而易見,未來雖然仍要“兩(liang) 條腿走路”,但技術進步在降低電站成本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過去靠規模引領,現在到了“啃創新驅動這塊硬骨頭”的時候。

分析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liang) 方麵:一是規模效應,應用市場的高速增長帶動關(guan) 鍵設備生產(chan) 規模的擴大,進而帶動生產(chan) 成本的下降;二是技術創新,通過新產(chan) 品和新工藝提升生產(chan) 效率和發電轉換效率來達到增效的目的。
在二者之中,規模效應在此前10年體(ti) 現出來的作用更為(wei) 明顯,而企業(ye) 技術創新速度不夠快、前沿技術儲(chu) 備不夠多。隨著規模效應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小,常規技術再修修補補對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推動作用越來越不明顯。
顯而易見,未來雖然仍要“兩(liang) 條腿走路”,但技術進步在降低電站成本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過去靠規模引領,現在到了“啃創新驅動這塊硬骨頭”的時候。
然而,快速推廣一項創新性技術,推動行業(ye) 技術進步在任何時候都會(hui) 麵臨(lin) 諸多障礙,這其中首先要破除的障礙就是技術“鎖定效應”。
所謂技術鎖定,是指與(yu) 傳(chuan) 統技術相比,先進技術市場導入成本高、認知度低所導致的推廣障礙。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技術思想家、《技術的本質》作者布萊恩·阿瑟曾表述過類似的思想,技術的本質與(yu) 製度的本質類似,因強烈的路徑依賴而常將人類“鎖入”既有的技術路徑和製度路徑。“當社會(hui) 被製度路徑鎖死時,社會(hui) 消亡。當企業(ye) 被技術路徑鎖定時,企業(ye) 淘汰。”
創新技術產(chan) 品為(wei) 何會(hui) 被“鎖定”?主要原因有兩(liang) 個(ge) :
一是新技術產(chan) 品問世之初,市場對其知之甚少,而人們(men) 又傾(qing) 向於(yu) 相信自己熟悉的事物,懷疑新興(xing) 事物,不願當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造成市場推廣困難;
二是新技術初期規模小,成本高,生產(chan) 新技術產(chan) 品需要對原有產(chan) 線進行升級改造甚至更換產(chan) 線,如果沒有可預期的規模化應用來攤薄初期成本和吸引更多的企業(ye) 加入新技術行列來降低製造成本,在過度競爭(zheng) 的市場壞境下,生產(chan) 企業(ye) 缺乏技術創新和產(chan) 線升級改造的動力,應用方也更習(xi) 慣從(cong) 初投資更低,而不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的角度做出購買(mai) 決(jue) 策。
近幾年的現實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新型太陽電池、新型組件、新型逆變器以及1500伏係統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市場的積極性並不高。此時,需要有一些手段鼓勵開發企業(ye) 采用這些新技術,使該技術產(chan) 品得到快速推廣,一旦打開市場,新技術便能釋放出較大的降價(jia) 空間,成本效益就能顯現出來,產(chan) 業(ye) 也就能夠逐漸從(cong) 規模拉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打破技術鎖定效應,釋放技術創新空間,是光伏行業(ye) 接下來的努力方向。而現實中已經具備了這樣一個(ge) 重要的政策土壤——“領跑者”計劃。國家能源局等三部委啟動光伏“領跑者”計劃,旨在為(wei) 創新技術產(chan) 品提供應用的平台,在加快實現新技術產(chan) 品成本下降的同時,引導企業(ye) 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
這裏所說的“創新技術產(chan) 品”,不是如有些人眼中的傳(chuan) 統技術“矬子裏拔將軍(jun) ”,更不是淘汰技術的“借屍還魂”,而是技術上的本質性提升和改變,並由此帶來的整體(ti) 技術水平進步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
唯有如此,“領跑者”計劃才能體(ti) 現出應有價(jia) 值,才能成為(wei) 創新技術的應用平台,才能對行業(ye) 尖端技術產(chan) 品研發創新形成長期引導,才能對產(chan) 業(ye) 發展構成基礎性支撐。
當前的任務,是在正確理解領跑者本質和初衷的基礎上,用技術手段甄別先進技術產(chan) 品,製定和完善相應的規範標準,並加以客觀的驗證評價(jia) ,向市場傳(chuan) 遞出正確信號,為(wei) 先進技術的普及應用創造環境,讓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持續“領跑”。
對此,鑒衡認證中心已經研發推出“領跑者”先進技術認證,對perc、黑矽、雙麵電池、雙玻組件等創新技術製定了嚴(yan) 謹的評價(jia) 規則,采用“型式試驗+技術評審+獲證後監督”的基本模式,突出了相關(guan) 技術在改善產(chan) 品和係統性能方麵的作用,以影響各項技術應用效果的各種因素為(wei) 主線,強調了技術應用過程的管控能力和產(chan) 品質量的穩定性,並且采用量化評價(jia) 的方式給出了產(chan) 品或係統的性能水平和穩定程度,為(wei) 市場選擇高效、可靠、穩定的產(chan) 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 秦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