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林伯強:煤炭消費的“遠慮”與“近憂”
林伯強:煤炭消費的“遠慮”與“近憂” 2016-10-19 11:37:47

摘要:中國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為(wei) 全球二氧化碳減排做出很大貢獻。最近幾年煤炭消費的大幅度減少,是中國二氧化碳減排的最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為(wei) 全球二氧化碳減排做出很大貢獻。最近幾年煤炭消費的大幅度減少,是中國二氧化碳減排的最重要原因。中國煤炭的上一輪繁榮周期始於(yu) 2003年,在2013年達到峰值(42.44億(yi) 噸),之後出現快速下滑,2014年煤炭消費同比下降了接近3%,2015年又繼續下降了3.7%。由於(yu) 煤炭的高碳排放係數以及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使用煤炭產(chan) 生的碳排放占總排放的78.5%,而石油和天然氣的排放比重分別為(wei) 17.1%和4.4%。這就意味著,在其它能源消費不變的情況下,煤炭消費每減少1%,碳排放總量就會(hui) 下降0.79%。

  中國政府很關(guan) 心二氧化碳減排問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麵,在煤炭的使用上,中國大力推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以單位供電煤耗為(wei) 例,年平均降幅在1.3%左右,整體(ti) 煤電係統能耗水平已經與(yu) 歐盟和日本等國的先進水平十分接近。另一方麵,中國大力發展煤炭替代技術,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都保持著全球最快的增長速度。近兩(liang) 年,由於(yu) 煤炭消費量下滑,每年的碳排放量減少5.3億(yi) 噸,這大概減少了中國總排放量的5%,亦減少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4%。從(cong) 排放絕對值來看,該數值甚至超過了英國或巴西一年的排放量。
  不過,目前中國處在典型的城市化、工業(ye) 化進程背景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大國的產(chan) 業(ye) 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2014年重工業(ye) 消費了62.8%的能源,卻僅(jin) 僅(jin) 貢獻了25.5%的GDP。重工業(ye) 主要包括鋼鐵、水泥、建材、冶金、機械等,這些都與(yu) 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關(guan) 聯。近兩(liang) 年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放緩,一輪基礎設施建設高潮過去了,用個(ge) 不很恰當的比喻——“以前基建高潮時期用100袋水泥,現在隻需要90袋”。在目前的產(chan) 業(ye) 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下,重工業(ye) 下滑對能源需求的衝(chong) 擊很大,但是對GDP的直接影響沒有那麽(me) 大。因此可以得出有關(guan) 短中期能源需求的兩(liang) 個(ge) 結論:一是GDP和能源需求之間可能出現比較大的缺口(如2015年的GDP增速和能源需求增速相差接近7個(ge) 百分點);二是如果沒有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十三五”期間6.5%的GDP增長目標可能伴隨著比較低的能源需求增長。
  比較低的能源需求增長可以導致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持續下降。2015年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所占比重分別為(wei) 64%、18.1%、5.9%;非化石能源中水電占8.5%,核電占1.4%,風電占1.6%,太陽能占0.5%,其他如生物質能微小不計。由於(yu) 資源稟賦、石油價(jia) 格和能源安全問題,屬於(yu) 化石能源的石油一直很穩定地占18%左右,“十三五”期間還將保持這個(ge) 比重。非化石能源當中,水電曾經有過快速增長,但近年來由於(yu) 資源潛力的約束,今後基本將穩定在8.5%左右。也就是說,“十三五”期間,能源結構中石油和水電(共占比約26.6%)這兩(liang) 個(ge) 板塊的比例將保持相對穩定。
  未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變動,既取決(jue) 於(yu) 能源需求增長,還取決(jue) 於(yu) 煤炭消費;就是說,既取決(jue) 於(yu) 能源消費總量,也取決(jue) 於(yu) 能源消費結構。基於(yu) 近兩(liang) 年煤炭消費量的變化趨勢,有觀點預測中國已經過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由於(yu) 煤炭在一次能源比重很大(占64%)且煤炭排放係數高,煤炭消費變動除了直接影響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中國低碳轉型的關(guan) 鍵,對中國滿足巴黎協議的目標至關(guan) 重要。的確,如果短中期能源需求增長低於(yu) 或接近零,允許煤炭消費持續大幅度下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已經到頂的可能性是有的。長期而言,碳排放峰值到頂的可能性是當其他清潔能源如天然氣,核電、風電、太陽能等的比例增長到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在滿足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替代煤炭。
  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把化石能源中的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中的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統稱為(wei) 清潔能源,加總起來大致為(wei) 9.4%。而化石能源中的煤炭目前占64%。在霧霾治理和低碳清潔發展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間能源結構中可能起比較大變化的是煤炭的減少和清潔能源的增加,基本上是一個(ge) 此消彼長的過程。所以“十三五”能源結構一定會(hui) 得到相應調整,根據中國政府的目標,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例為(wei) 15%,但目前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重隻有12%,所以需要增長三個(ge) 百分點。在建的核電可以再貢獻約一個(ge) 百分點,即核電從(cong) 目前1.4%增加到2020年的2.5%;風電和太陽能需要從(cong) 目前的2.1%翻一倍到4%;加上水電穩定在8.5%,湊成15%的非化石能源比重。筆者預期,“十三五”期間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應該可以再增加兩(liang) 個(ge) 百分點,從(cong) 目前的5.9%增加到8%。這樣,2%的天然氣增長和3%的非化石能源增長,可以使煤炭占能源結構的比例減少五個(ge) 百分點,從(cong) 2015年的64%下降為(wei) 2020年的59%。直觀地從(cong) 數字上看,滿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例為(wei) 15%不是沒有可能,但絕非易事,任何預測煤炭在2020年的能源結構比例低於(yu) 59%的,都是過於(yu) 樂(le) 觀的。
  那麽(me) ,中國煤炭消費和碳排放是否反彈?這個(ge) 問題的核心在於(yu) 短期能源需求會(hui) 否反彈?首先,如果根據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電力消費的經驗,中國能源需求總量還會(hui) 增加,就美國非常成熟的發達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而言,90年代美國平均能源需求還有平均1.58%的增長。其次,中國城市化進程遠沒有結束,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依然繁重,中國要進入高收入國家,比較的不是北京和紐約這樣的大城市,而是中小城市、鄉(xiang) 鎮、農(nong) 村的基礎設施。短中期而言,中國大中城市的地鐵和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解決(jue) 城市交通堵塞和空氣汙染,還可以減少石油消費,應該是“十三五”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因此,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存在巨大空間,在政府支持下,再形成一個(ge) 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並非不可能。
  對於(yu) 二氧化碳排放而言,更重要的是煤炭絕對消費量的變化。如果短期中國能源需求增長反彈超過2%,煤炭消費的絕對量還可能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將反彈,因為(wei) 目前清潔能源的比例太小,難以在滿足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還替代煤炭。這也就是為(wei) 什麽(me) 政府把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峰值放在2030年而不是2013年。中國2014年和2015年的碳排放由於(yu) 煤炭消費大幅度削減而大幅度下降,但是對中國今後能源需求增長速度沒有十分把握,一旦能源需求反彈超過2%,煤炭絕對消費量可能還會(hui) 增長,二氧化碳排放也可能還會(hui) 增長。整體(ti) 而言,煤炭在今後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一定會(hui) 下降,隨著能源需求增長速度的變化,下降速度將有很大差異。但是,無論中國清潔能源如何發展,煤炭在相當長時間內(nei) 仍然是主體(ti) 能源,煤炭清潔低碳發展將始終是中國低碳轉型的重要命題。(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