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改革開放40年天然氣發展觀察】薑勇:四十載趕超跨越“氣”勢如虹
【改革開放40年天然氣發展觀察】薑勇:四十載趕超跨越“氣”勢如虹 2018-08-30 10:33:36

摘要:天然氣領域的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水平、市場規模躋身世界前列,尤其是以“三桶油”為(wei) 代表的國有企業(ye) 作為(wei) 能源革命的尖兵表現搶眼,在發展國民經濟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
  在黨(dang) 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得益於(yu)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油氣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化,天然氣產(chan) 業(ye) 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跨越式發展,完成了從(cong) 計劃經濟管理體(ti) 製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戰略轉變,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天然氣工業(ye) 市場運行機製和管理體(ti) 製。天然氣領域的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水平、市場規模躋身世界前列,尤其是以“三桶油”為(wei) 代表的國有企業(ye) 作為(wei) 能源革命的尖兵表現搶眼,在發展國民經濟、履行社會(hui) 責任、保障能源安全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天然氣管道建設成就
  現代中國大口徑長輸油氣管道的集中建設始於(yu) 1970年8月3日,史稱“八三”管道工程。1973年4月16日,周恩來總理親(qin) 自批準了《成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作為(wei) 職能機關(guan) 負責領導全國石油天然氣管道的統一建設和生產(chan) 》的報告。
  成立45年來,管道局作為(wei) 中國天然氣管道建設的主力軍(jun) ,伴著開放的春風,踏著改革的巨浪,全過程參與(yu) 建設了西氣東(dong) 輸(一線、二線、三線)、陝京管道(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中亞(ya) 天然氣管道(A線、B線、C線)、中俄天然氣管道(東(dong) 線)、中緬油氣管道等國內(nei) 外大型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油氣管道總裏程10萬(wan) 千米;還建設了深圳—香港天然氣支幹線和坦桑尼亞(ya) 天然氣管道等海洋管道150千米。“十二五”以來,共有15項參建工程獲國家級優(you) 質工程獎,特別是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段)榮獲“2016年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為(wei) 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行業(ye) 首次。
  世界上最長的單一輸氣管線——中亞(ya) 天然氣管道(CentralAsia-Chinagaspipeline),如果計算從(cong) 土庫曼斯坦到上海的距離,境外管線長度為(wei) 1833千米,境內(nei) 幹線全長4859千米,管線總長8653千米。
  西氣東(dong) 輸管網工程(一線、二線、三線等)總裏程4萬(wan) 千米,支幹線已惠及18個(ge) 省(市),5億(yi) 人從(cong) 中受益,與(yu) 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一起並稱為(wei) 21世紀中國“三大工程”,是我國管道建設史上距離最長、管徑最大、管壁最厚、輸送壓力最高、技術最先進、施工條件最複雜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規模和技術指標世界罕見,複雜程度堪稱世界之最,是全世界距離最長的管網工程。
  “十二五”結束時,我國已建成油氣管道總裏程達到12萬(wan) 千米(不含中國台灣),是1978年0.83萬(wan) 千米的14.5倍。截至2017年底,中國大陸油氣長輸管道總裏程累計約為(wei) 13.31萬(wan) 千米,其中天然氣管道約7.72萬(wan) 千米。
  LNG產(chan) 業(ye) 建設成就
  在LNG接收站建設方麵,2006年6月28日,中國大陸第一個(ge) LNG接收站——中海油廣東(dong) 大鵬LNG項目一期工程投產(chan) ,開啟了我國大規模進口國外LNG的新時代。
  2005年5月,中石油江蘇LNG接收站項目啟動,2011年11月8日成功投產(chan) ,作為(wei) 中國第四個(ge) LNG接收站,被業(ye) 界專(zhuan) 家譽為(wei) “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LNG項目”,實現了國內(nei) LNG項目第一個(ge) “自主設計、自主采辦、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目標,工程建設創造多項國際國內(nei) 紀錄。最終建成國內(nei) 第一座沒有港灣、利用離岸人工島的接收站,為(wei) 中國海洋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中石油江蘇LNG還是中國第一個(ge) 實現真正意義(yi) 上向第三方開放的接收站,自2014年8月首次向第三方開放至今,成為(wei) 目前國內(nei) 唯一成功實施並向國企、民企、外企開放使用富餘(yu) 能力的接收站。
  截至發稿時,中國大陸(不含中國港澳台地區)共建成LNG接收站20座,接收規模為(wei) 7610萬(wan) 噸/年,接收能力首次突破千億(yi) 立方米/年大關(guan) 。
  在LNG裝備製造方麵,LNG運輸船是世界上建造難度最大的民用船隻,被譽為(wei) 造船界“皇冠上的明珠”。曾幾何時,造船技術被日韓壟斷封鎖,我國用了20年的時間,銳意進取,大膽改革創新,摘下了世界造船業(ye) 那顆最亮的明珠,成為(wei) 全球9個(ge) 擁有核心製造LNG運輸船技術的國家。
  2016年,滬東(dong) 中華造船廠自主設計建造的國內(nei) 最大LNG運輸船——“泛亞(ya) ”號順利下水,設計噸位8.25萬(wan) 噸,總艙容約17.4萬(wan) 立方米,裝載的LNG氣化後容量將達1.07億(yi) 立方米,價(jia) 值超過2億(yi) 美元。共采辦153套大中型設備,國產(chan) 化比例40%左右,帶動國內(nei) 近千家設備生產(chan) 廠商的產(chan) 業(ye) 發展,加快了我國冶金、造船、機電和海洋製造等傳(chuan) 統民族工業(ye) 的國際化進程。
  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項目——俄羅斯亞(ya) 馬爾LNG的背後,也體(ti) 現著中國製造的力量。以中石油和中海油的海洋工程公司為(wei) 主力,偕同中石化旗下的煉化工程公司等多家中國企業(ye) ,最終承擔了約120個(ge) 模塊的建造項目,模塊總重逾40萬(wan) 噸。模塊的平均重量達3000~4000噸,其中最大的模塊重達7500噸,一塊就相當於(yu) 一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2016年,建成的工藝模塊己被運至亞(ya) 馬爾LNG項目施工現場並被逐步安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ye) 和海洋工程從(cong) 小到大,不畏技術封鎖,敢於(yu) “亮劍”,實現了裝備製造業(ye) 的升級,並通過不懈努力繼續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
  地下儲(chu) 氣庫建設成就
  中國地下儲(chu) 氣庫建設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前是空白,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慶油田曾經進行過利用氣藏建設地下儲(chu) 氣庫的嚐試。2000年11月,我國首次在大港油田利用枯竭凝析氣藏建成了大張坨儲(chu) 氣庫;金壇儲(chu) 氣庫是中國鹽穴第一庫,規模為(wei) 亞(ya) 洲第一;蘇橋儲(chu) 氣庫群儲(chu) 層埋深最高達5500米,位居世界第一;呼圖壁儲(chu) 氣庫是建成規模最大地下儲(chu) 氣庫,注采氣量位居中國第一。
  中石油建設地下儲(chu) 氣庫的創新成果,刷新了地層壓力低、地層溫度高、注氣井深、工作壓力高等4項世界紀錄;理論最大儲(chu) 氣量400億(yi) 立方米;冬季實際調峰超過100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我國“十三五”規劃的67.5%;最高日調峰量近9000萬(wan) 立方米,相當於(yu) 全國最高日用氣量的1/10,惠及京津冀等10餘(yu) 省(市)2億(yi) 人口。
  中國共有11個(ge) 地下儲(chu) 氣庫群共25座儲(chu) 氣庫,實際工作總氣量約為(wei) 200億(yi) 立方米,國內(nei) 儲(chu) 氣庫運營商隻有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liang) 家,其中中國石油已建成23座(鹽穴型1座,油氣藏型22座),現已全部投運;中國石化建成油氣藏型儲(chu) 氣庫2座。
  結語
  相比立項於(yu) 2000年的歐洲納布科天然氣管道,其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而我國天然氣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十幾年間已將西氣東(dong) 輸、陝京線、中亞(ya) 管道、中緬管道等建設連接成了一個(ge) 全國性的天然氣管道網絡,並且與(yu) 沿海LNG接收站互聯互通成為(wei) 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這種大建設的“中國速度”在世界上是絕無僅(jin) 有的。我國天然氣產(chan) 業(ye) 建設成就既體(ti) 現了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越性,也得益於(yu) 全國各省份眾(zhong) 多企業(ye) 的相互支持,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天然氣地質勘探成就
  常規天然氣成就
  改革開放以前,局限於(yu) 腐泥型地層才是氣源岩的認識,以“一元論”找氣從(cong) 而導致天然氣勘探效益極差。1978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天然氣儲(chu) 量僅(jin) 為(wei) 2264億(yi) 立方米。
  1979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wei) “中國天然氣之父”的戴金星發表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氣和石油》一文,他所提出的中國煤成氣理論,使中國指導勘探天然氣的理論從(cong) 一元論(油型氣)進入二元論(油型氣和煤成氣)——這也是我國從(cong) 資源貧氣國邁向產(chan) 氣大國的關(guan) 鍵,為(wei) 推動中國天然氣事業(ye) 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度,中國油氣資源地質勘探投資577.90億(yi) 元,同比增長9.6%,中石油天然氣勘探投入從(cong) 原來1/3上升為(wei) 1/2,新增天然氣探明儲(chu) 量連續11年超4000億(yi) 立方米。天然氣在中石油油氣業(ye) 務中的占比由2011年35.9%上升為(wei) 2017年46.5%。
  2017年,我國天然氣剩餘(yu) 技術可采儲(chu) 量增長1.6%,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chu) 量為(wei) 5554億(yi) 立方米。近十年是天然氣產(chan) 業(ye) 大發展的黃金期,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chu) 量翻一番,由2007年年底的6.1萬(wan) 億(yi) 立方米上升到2016年的12.98萬(wan) 億(yi) 立方米,世界排名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九位。
  非常規天然氣成就
  頁岩氣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研究,2010年7月中國第一口頁岩氣直井“威201井”才成功獲得工業(ye) 氣流。2017年頁岩氣剩餘(yu) 技術可采儲(chu) 量增長62%達9168億(yi) 立方米,截至2018年4月份,最新數據已經超過了萬(wan) 億(yi) 立方米。中國頁岩氣總儲(chu) 量在全球排名第一,達到31.6萬(wan) 億(yi) 立方米(BP數據),占全世界總量的15%。
  1985年中國才開始研究可燃冰,1999年啟動可燃冰實質性調查與(yu) 研究,2000年在南海發現了可燃冰帶。201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首次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創造了連續產(chan) 氣時長和產(chan) 氣總量兩(liang) 項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對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標誌著中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
  1970年至1990年間,中國煤層氣進入試驗勘探階段;1990年至2005年,中國處於(yu) 技術引進實踐階段,中國煤層氣儲(chu) 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僅(jin) 次於(yu) 俄羅斯和加拿大。據勘查,埋深小於(yu) 2000米的煤層氣總儲(chu) 量約為(wei) 37萬(wan) 億(yi) 立方米,可采資源量超12萬(wan) 億(yi) 立方米。
  結語
  國家能源安全要求加大國內(nei) 油氣勘探開發,尤其是我國實施能源革命近5年來,中國天然氣儲(chu) 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千億(yi) 立方米氣田13個(ge) 。天然氣勘探取得一係列有戰略意義(yi) 的重大突破:形成了蘇裏格、塔北、安嶽等萬(wan) 億(yi) 立方米世界級規模大氣區,初步做到了“手裏有糧、心中不慌”。
  天然氣工業(ye) 生產(chan) 成就
  1978年中國生產(chan) 天然氣約138億(yi) 立方米,2017年天然氣產(chan) 量1487億(yi) 立方米(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較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10倍,天然氣產(chan) 量為(wei) 世界第六;1978年前國內(nei) 人均天然氣產(chan) 量為(wei) 4立方米/年,2012年人均為(wei) 78.7立方米/年。
  2018年7月,國內(nei) 天然氣產(chan) 量130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10.5%;1~7月份,天然氣產(chan) 量905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5.5%。中石油上半年國內(nei) 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增長3.4%、頁岩氣產(chan) 量同比增長近15%、煤層氣產(chan) 量同比增長11%。
  2017年,中石油長慶油田年產(chan) 油氣當量達到5315.68萬(wan) 噸,其中天然氣369.4億(yi) 立方米,目前長慶油田已經連續6年穩居中國第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旗下的蘇裏格氣田,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天然氣氣田,其年產(chan) 量超過200億(yi) 立方米(約合原油當量1600萬(wan) 噸)。
  非常規氣方麵,雖然2010年中國才開始生產(chan) 頁岩氣,但後來居上並迅速形成規模產(chan) 業(ye) 。2017年中國頁岩氣產(chan) 量達到91億(yi) 立方米,僅(jin) 次於(yu) 美國和加拿大排名世界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煤層氣勘探開發領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以一係列技術突破為(wei) 先導,煤層氣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產(chan) 量從(cong) 2007年的約34億(yi) 立方米,增長至2017年的約80億(yi) 立方米。
  2017年我國天然氣產(chan) 量為(wei) 1487億(yi) 立方米,其中,中石油產(chan) 氣1033億(yi) 立方米(海外權益產(chan) 量254.5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5.3%,首次突破千億(yi) 立方米,全國占比70%;中石化產(chan) 氣257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19%,全國占比17%;中海油產(chan) 氣143億(yi) 立方米(海外產(chan) 量116億(yi) 立方米),占比10%,“三桶油”合計占據國內(nei) 天然氣總產(chan) 量的97%,國企作為(wei) 天然氣產(chan) 業(ye) 的“頂梁柱”作用凸顯。
  天然氣消費市場成就
  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從(cong) 1970年開始起步,1970~2000年天然氣消費平均增速為(wei) 7.4%,2017年中國城市天然氣管道總裏程突破50萬(wan) 千米,《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天然氣用氣人口在2016年首次突破3億(yi) 人。
  北京一個(ge) 城市年用氣量就達到154億(yi) 立方米,用戶逼近600萬(wan) 戶、市內(nei) 天然氣管道總裏程超過2萬(wan) 千米,僅(jin) 次於(yu) 莫斯科排名世界第二。北京燃氣是國內(nei) 首個(ge) 天然氣累計供氣量破千億(yi) 、年供氣量破百億(yi) 、日最大供氣量破億(yi) 的企業(ye) 。
  在交通方麵,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中國汽車天然氣消費先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又用20年實現了數量從(cong) 0到100萬(wan) 輛,2010年至2015年,中國天然氣汽車保有量從(cong) 110萬(wan) 輛迅猛發展至500萬(wan) 輛(其中LNG汽車約20萬(wan) 輛),年均增長率超過40%,成為(wei) 全世界天然氣汽車保有量的第一大國。加氣站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2017年全球有30065座加氣站,中國擁有8300座,占全球總量的27.6%。
  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由2001年的274億(yi) 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373億(yi) 立方米,年均增長14.4%,增幅約為(wei) 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中國占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長量的32.6%,成為(wei) 全球天然氣消費的最大驅動力。2018年上半年國內(nei) 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同比大幅增長17.5%至1348億(yi) 立方米。
  天然氣替代煤炭節能減排成就
  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指示,華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煤改氣”工作,大量采用了天然氣替代煤炭取暖做飯等生活生產(chan) 用途。2017年天然氣消費量2373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15.3%,相比2016年原煤占比下降到62%,天然氣占比提升到6.4%,是改革開放初期的3倍。
  以首都北京為(wei) 例,改革開放近20年來,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的陝京管道(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累計向華北地區輸送天然氣2822億(yi) 立方米,向北京市輸送天然氣1233億(yi) 立方米,可替代燃煤3.3億(yi) 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32.5萬(wan) 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28.4萬(wan) 噸,相當於(yu) 為(wei) 北京移走了幾十座千萬(wan) 噸級的煤山。
  得益於(yu) “煤改氣”等環保政策,中國在全球低碳轉型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關(guan) 鍵的角色,因為(wei) 2017年比2016年多使用了310億(yi) 立方米天然氣,節能減排效果立竿見影。2017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wei) 44.1,相比於(yu) 2016年下降了2.1,同時SO2和CO的濃度也都有了大幅的降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wei) 64.6微克/立方米,44.7微克/立方米,34.8微克/立方米,相較2013年分別下降39.2%、33.3%、26.0%,超額完成大氣十條規定的具體(ti) 指標。
  結語
  繼往開來,中國天然氣工業(ye) 將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繼承“鐵人”精神,在能源行業(ye) “四個(ge) 革命、一個(ge) 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不斷深化油氣體(ti) 製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完成冬季“保供”任務,推進天然氣工業(ye) 繼續勇攀高峰,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爭(zheng) 氣”。(來源:中國電力報  作者:薑勇)